稀土明明全球到处都有,为什么欧美国家进口比例这么高,还老喊着要自己挖自己炼。实际情况是,稀土开采容易,真正卡脖子的在分离提纯和下游磁材环节,中国占了全球九成以上产能。欧美喊了十几年独立,现在2025年了,进展确实有,但离甩掉中国供应还差得远。
先说说为什么会到这份上。2010年9月,东海钓鱼岛附近一艘中国渔船跟日本巡逻船撞了,日本扣了船长。中国海关当时加强稀土出口检查,对日本供应中断了差不多两个月。日本企业慌了,丰田、日立这些大厂库存见底,生产线差点停摆。稀土价格一下涨了好几倍,钕氧化物从几十美元一吨冲到三百多。
日本当时九成稀土靠中国,欧美也七八成。日本政府赶紧放国家储备,还跟美国协调。日本企业马上跑去越南、蒙古、澳大利亚找矿,美国开始评估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欧盟把稀土列进关键原材料清单。这事过去后,中国恢复正常出口,但西方国家吓得不轻,从那时候起就下决心多元化。
那次中断其实不算正式禁运,中国官方没承认是针对日本,只是海关查得严了点。但效果一样,日本产业界直接把这当成警钟。经济产业省投钱支持企业海外找矿,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鼓励本土开发。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把马来西亚工厂提前投产,避免在中国加工。
十几年过去,西方确实动起来了,但步子迈得慢。原因很简单,开采稀土污染大,分离过程产生放射性废料,欧美环保法规严,上世纪就关了不少矿。美国芒廷帕斯矿以前占全球一半,后来因为成本和污染关门,转头从中国便宜买。
现在美国靠MP材料公司,芒廷帕斯矿2018年复产,2024年产量4.5万吨左右,占全球一成多。2025年他们在得州建金属和磁体厂,计划年底小批量出钕铁硼磁体。美国国防部投了好几亿,还成了MP最大股东。苹果也跟他们签合同,用回收料做磁体。
澳大利亚莱纳斯在马来西亚工厂2025年投产镝和铽分离线,年产一千多吨,这是中国以外第一个商业化重稀土分离厂。日本企业早就投钱支持莱纳斯,现在日本对中国依赖降到六成左右。
欧盟这边2024年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要2030年本土开采占消费10%,加工占40%,单一国家供应不超过65%。他们投了几百亿欧元,挪威、瑞典、格陵兰都有项目,但大多还在许可阶段,社区反对多,开工慢。
全球数据摆在这,2024年矿山产量39万吨,中国27万吨,占69%。分离提纯中国占91%,重稀土几乎100%。美国进口稀土化合物,2024年还有七八成直接间接来自中国。欧盟更惨,重稀土基本全靠中国。
需求这边更吓人。电动车一辆要1-2公斤稀土,风电机组一兆瓦要200公斤。全球稀土消费年增10%以上,到2030年磁体稀土需求可能翻倍。中国自己电动车卖疯了,国内消费也猛涨,出口配额控制得严。
欧美企业现在两手抓,一手跟中国签长约保供应,一手拼命建自己链条。美国MP矿精矿以前大半还得卖中国换加工,现在勉强自己分离轻稀土,重稀土还得靠莱纳斯。欧盟项目多但产量小,回收比例低。
中国2025年又出了新管控,稀土磁体和部分元素出口要许可证,技术出口也管得严。欧美企业批许可证慢,有些厂子差点停产。后来中美谈了,部分放宽,但七种重稀土和磁体限制还在。
实际操作中,中国供应一直稳,价格也比西方项目低不少。芒廷帕斯矿成本是中国三倍,环保合规花钱更多。莱纳斯马来西亚厂产量有限,填不了大缺口。
西方喊2030年把对中国进口降到60%以下,现在看难度大。美国自给率升到两成多,欧盟一成出头。日本做得最好,但重稀土还是离不开中国。
回收这块也在推,美国从废硬盘回收,欧盟建电子垃圾厂,但全球回收率才百分之几,远不够用。中国这边产量配额年年加,2024年开采24万吨,分离23万吨,够国内外用。缅甸、越南有些矿,但加工还得去中国。
欧美企业在夹缝里活,通用、福特这些车厂跟MP签合同,但量小,得补中国货。国防部急,导弹、战机电机离不开高性能磁体。
地缘风险摆在那,谁也不敢全押中国,但成本和技术差距短期抹不平。西方联盟搞美澳加协议,欧盟跟非洲签投资换资源,但建链条得五年十年。
现在格局就这样,中国主导没变,西方产能慢慢爬,但需求涨得更快。短期内欧美进口比例降不了太多,长远看多元化会推进,但彻底独立起码再等十年。
很多人问,这次欧美能成吗?老实说,喊口号容易,真金白银投下去,环保社区许可一拖几年,技术人才也缺。芒廷帕斯和莱纳斯是亮点,但规模跟中国比差远了。
中国企业也聪明,不卡死供应,保持稳定长约,西方企业离不开。双方其实互相需要,中国要外汇和技术市场,欧美要稳定原料。
稀土这事告诉大家,关键矿产不是挖出来就行,后端链条最要命。欧美醒得晚,现在追得辛苦,但总比2010年被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