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欧洲电池产业,这几年最热闹的项目就是瑞典的Northvolt了。公司2016年成立,由前特斯拉供应链高管彼得·卡尔森领头,一开始就打着建立欧洲本土电池链的旗号,目标直指减少对亚洲尤其是中国供应商的依赖。
成立没几年,融资就跟开了挂一样,2019年一轮就拉来10亿美元,大众、金盛这些大玩家都进场了。到2024年,总融资额超过140亿美元,订单簿上堆着550亿美元的合同,宝马、沃尔沃、大众这些欧洲车企早早下单,等着用本土电池。
欧盟这边也把Northvolt当成宝贝,欧洲投资银行直接给低息贷款,瑞典政府批地批补贴批得飞起。工厂选在谢莱夫特奥那个北极圈附近的小镇,说是用当地风电水电最环保,审批一路绿灯。
2021年第一条线投产,2023年又签下50亿美元巨额债务融资,号称欧洲史上最大绿色贷款。那个时候,欧洲媒体天天吹,Northvolt就是欧洲电池独立的关键一环,能扛起绿色转型大旗,对标中国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钱砸得凶,订单看着多,大家都觉得欧洲终于要翻身了。车企们抢着签协议,投资者排队扔钱,欧盟官员去工厂视察合影,气氛热烈得不行。Northvolt估值一度冲到上百亿美元,成了欧洲最贵独角兽之一。谁能想到,这么大阵仗,最后却成了行业笑话。
好景不长,2024年问题全爆出来了。Northvolt扩张太猛,瑞典主厂加上德国、加拿大项目同时上马,钱烧得比计划快多了。
季度亏损动不动就10亿美元以上,设备主要靠中国和韩国进口,本地工人经验不足,产量爬坡慢得要命。原计划在2024年产16GWh,结果实际才1GWh左右,缺陷率高,事故不断。2024年6月宝马直接撕掉20亿欧元合同,转头找韩国供应商。
工厂安全事故频发,客户订单延误,斯堪尼亚这些老主顾也急眼了。9月开始大裁员,1600人打包走人,扩张项目暂停,一个子公司直接破产。现金流彻底断裂,账上只剩3000万美元,却欠了58亿美元债。
11月,Northvolt在美国申请Chapter 11破产保护,这是美国给企业喘息重组的机会。公司说还能继续运营,但实际已经撑不住了。创始人卡尔森当天辞职,转当顾问。
投资者傻眼,高盛、养老基金这些大户亏惨,瑞典养老基金直接把投资全核销。整个欧洲电池规划产能里,Northvolt占了大头,现在一倒,600GWh以上项目泡汤。
欧洲砸进去的钱不是小数目,各种补贴贷款加起来上千亿欧元,现在基本打水漂。其他本土电池项目也跟着遭殃,英国的、法国的一堆初创企业早早倒闭,德国大众的PowerCo工厂规模缩水。
欧盟想靠行政命令和补贴硬拉产业链,结果产业链没拉起来,钱却没了。这不就是当年清朝洋务运动的翻版吗?砸银子办工厂,最后技术没掌握,钱也没了。
Northvolt倒了,正好赶上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关税那档子事。2024年10月,欧盟正式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关税,加上原有10%进口税,总税率有的车高达45%。布鲁塞尔当时口气硬得很,说中国补贴太多,威胁欧洲产业,必须保护本土电池和车企。
结果呢?Northvolt一破产,欧洲电池供应直接断档。大众、沃尔沃这些车企订单没着落,只能继续用中国电池。关税加了,中国车企照样卖,销量还涨。欧盟内部也乱套,德国法国车企本来就在中国有工厂,关税等于自己打自己。
2025年形势大变,美国那边关税壁垒更高,中国车企转头重点攻欧洲。4月开始,中欧重启谈判,商量用最低价格机制换掉关税。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直接说,双方同意探讨最低进口价,取代现行关税。中国商务部也确认,谈判马上启动。最低价得有效、可执行,跟关税效果差不多,但至少贸易通道没堵死。到现在,关税还没完全取消,但谈判进度快得很。
欧洲车企松口气,中国品牌继续进市场。Northvolt事件让欧盟看清了,短期内本土电池链根本建不起来,再死磕下去,只会把自己产业卡死。千亿欧元教训摆在那,强硬姿态撑不住,只能务实点,跟中国谈合作。
Northvolt这事闹完,欧洲电池梦基本碎了一半。2025年3月,公司在瑞典正式破产,资产卖给法院管。加拿大和德国项目勉强活着,但规模小多了。欧盟官员嘴上还说要支持本土产业,实际动作少了很多。其他项目融资难,投资人被烫怕了。
中国这边,宁德时代、比亚迪市场份额稳涨,欧洲车企合作越来越深。关税谈判如果谈成,中国电动车进欧洲更顺畅。欧洲学到教训了,产业链不是光砸钱就能短期追上,技术积累、供应链成熟得花时间。以前总想靠政策壁垒护着,现在发现护不住,反而把自己卡住。
这波操作,欧洲亏了上千亿欧元,换来一个现实:想绿色转型,还得跟成熟供应链合作。洋务运动那套,放到现在电池行业,照样行不通。路还长,欧洲得慢慢调整,别再急功近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