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名创优品(09896.HK)公布了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28.2%,达到了人民币 57.966 亿元,毛利润为25.9亿元,同比增长28%。
此前,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提出将用两年时间“腾笼换鸟”,重开旗下八成门店,让公司从零售业务转向文化创意业务。
图据官微
业绩持续增长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集团总营收达58亿元,同比增长28%,这一数据超过了此前 25%至 28%指引范围的上限。
其中名创优品品牌营收52.2亿元,同比增长23%,TOP TOY品牌营收5.7亿元,同比增长111%。
当季毛利同比增长 27.6%,达到人民币 25.901 亿元,毛利率微降至44.7%,上年同期则为44.9%。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 11.7%,达到人民币 7.668 亿元。
今年前三个季度,集团取得收入151.9亿元,同比增长23.68%;经调整净利润20.4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截至9月30日,现金储备达77.7亿元。
拓店策略生变
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门店数量增加,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集团层面的门店总数为 8138 家,同比净新开 718 家门店。
另一方面同店销售也在增长,三个经营分部的同店销售增长均呈上升态势,带动集团层面的同店销售实现了中个位数水平的增长。
但名创优品集团的开店策略已然完全不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集团拥有名创优品品牌门店7831家(去年同期7186家),子品牌 TOP TOY门店307家(去年同期234家)。
不过目前名创优品品牌内地直营店从去年的29家减少至21家,相对应的,名创合伙人模式门店从去年的4196家增加至4358家,代理门店从25家增至28家。单看内地市场,合伙人模式“一家独大”。
海外市场则是三种模式齐头并进。第三季度末,海外直营店由前一年的422家增加至637家,合伙人模式门店增加57家达到429家,代理门店从2142家门店增加到2358家。由此可见,在海外市场,代理门店、直营店数量远多于合伙人模式门店。
与代理门店不同,合伙人模式由合伙人负责开店、名创优品统一进行管理,“轻资产”增长成为当前其进行内地市场发展的首选。
成为泡泡玛特?
不久前,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公开宣布了一项改革计划。叶国富提出,计划关闭并重开旗下80%的门店,这么做是为了改变店铺的形态和销售的产品,让公司从零售业务转向文化创意业务。
简言之,名创优品想撕掉“十元店”便签,转而向泡泡玛特看齐。
在叶国富看来,他希望让IP产品的占比从目前的50%拉到80%以上,砍掉低价标品,增加漫威、迪士尼、基卡瓦等高溢价联名系列。
不过就业内反应来看,此举成效几何还有待时间验证。一名潮玩爱好者告诉记者,“名创优品一直给我的感觉是物美价廉,我暂时还没发现有特别能‘打’的产品能让我接受高溢价。”网络上持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何平衡性价比与IP溢价,是名创优品面临的课题之一。
三季度报中未披露详情,半年报数据显示,TOP TOY 的自有 IP 开发的产品收入 610 万元,授权 IP 开发的收入达 6.15 亿元。可见目前仍高度依赖IP联名授权。
此外,此前有名创优品合伙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门店升级的担忧,如果真要升级80%的门店,装修费用、闭店损失谁来承担,这也是摆在名创优品转型路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黄河·大鱼财经记者: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