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于中国家庭和消费者来说,如今最大的生存困局,不只是在市场上彻底“卖不动”,关键还在于家庭里“看不上”。不管是液晶电视、OLED电视,还是激光电视、投影电视,最终都在遭遇一个挑战:与显示技术的优劣无关,与用户的生活娱乐方式变迁相关。
孔余 撰写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近5年以来的中国彩电市场,不只是遭遇了电视机产品的“量跌价连降”,更让众多彩电企业痛苦的是“越来越多新老用户都在加速抛弃电视机”,选择其他的娱乐方式和产品。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615万台,同比下降12.1%;零售额252亿元,同比下降8.1%。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零售额分别为1991万台、814亿元,同比下跌2.9%、增长2.1%。奥维云网还预测,2025年中国彩电全渠道零售额规模预计1208亿元,同比下降5%;零售量规模预计达2892万台,同比下降6%。
不过,从前三季度不足2千万台的出货量,要在今年四季度取得近900万台的出货量,对于市场上的众多彩电厂商而言,难度不小。这还意味着,短短几年时间,彩电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已经从高光时期的超5千万台,一路下跌之后,如今则直接失守3000万台,未来是否会一步步跌破2500万台、2000万台,并不意外。
真正让人意外的,则是电视在家庭的开机率,更是一路下跌,而且遭遇很多用户的吐槽和抱怨。据多家媒体的公开报道,近年来电视开机率从2016年的70%,到2022年已不足30%。最近几年,电视开机率还在一路走低,跌破25%并无意外。有意思的是,很多家庭的新房装修或者老房改造,正在加速客厅的“去电视化”,有的直接改装成为开放式书房,有的则是直接变身无主题空间。
艾媒咨询的一组数据显示:25.57%的用户使用电视机的频率为每周1次及以下,34.22%的用户每周使用电视机2-3次,24.94%的用户每周使用电视机4-6次,仅15.27%的用户每周使用电视机6次以上。
在越来越多用户电视开机率下降的背后,众多用户对于电视机的吐槽和不满却在持续增长:电视开机实在太复杂,还有各种花式的开机广告或导购;电视打开,不充会员不交费基本上看不到好的内容,即便是充了会员还要单点充值;虽然名为智能电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智能,让很多中老年人被迫远离电视。而一代代的年轻人,要么没时间看电视,要么压根不看电视。
不只是买电视的人,大大减少;买回去看电视的人,更是直线下滑;可以说,当前彩电在中国消费市场所遭遇的问题,已经不是海信、TCL、索尼、三星等中外彩电企业,能够解决的。但是,年年下跌的彩电市场出货量,却让中国市场上的众多彩电企业,以及渠道商家,直接陷入了新一轮的迷茫与痛苦之中,对下一步的发展更是困惑且无助。
虽然在过去几年,基于电视的智能化升级,以及消费需求的场景化落地,众多彩电企业相继推出了游戏电视、巨幕影院电视,以及闺蜜机、教育机等多应用功能的差异化产品,甚至一度还在努力推动电视“从看到玩,以及用”的家庭管理中枢化转型,但是从市场出货量的角度来看,未达预期。很多用户发现:屏幕越来越大的电视,却没有什么实用和刚需价值;功能越来越多的电视,用起来却很不方便、不够智能。
可以说,围绕彩电市场的发展,以及彩电企业的经营变革,在家电圈看来,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电视在诞生多年之后的今天,无论是功能、应用等价值创新,已经跟不上年轻一代主流消费需求的变化,无法迎合用户的价值喜好。最终,并不是电视机的画质不清晰、操作不智能、外观不漂亮,而是用户维度的“使用不方便、内容不好看、体验不好用”。
同时,进一步回归彩电市场的经营体系,还可以清楚看到,以彩电企业为中心的经营产业链与价值链正在出现一轮“畸形”的裂变。
一边是,彩电市场上各家企业的出货渠道“过度集中化”,基本掌握在京东、天猫、拼多多,以及苏宁易购、抖音电商等少数渠道手中,彩电的线下分销、零售体系基本已经断裂或崩塌。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彩电企业只有产品营销,也只能做产品技术概念和产品功能营销,普遍缺少用户营销的抓手和体系。
另一边,面对用户的经营和推广,众多彩电企业的营销手段过于单一化,以及竞争手段的粗放式,导致了电视在家庭的价值和地位不断衰退。这些年来,中外彩电企业过度集中显示技术和参数炒作,却无视很多用户打开电视却看不到什么内容的困扰,以及过度追求低价格竞争却忽视用户的体验服务等升级。
最终,对于彩电企业来说,接下来市场的出货下滑,显然是无法扭转和改变的局面,唯一能做的,还是应该回归电视原点:让电视的“好看好用”回归,让显示功能、用户价值与情绪价值共振。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