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的欧洲,天气渐冷,但金融市场却被一股来自东方的热度点燃。
当地时间 11 月 18 日,中国财政部在卢森堡大公国完成了 40 亿欧元主权债券的发行。原本,财政部内部对发行规模和市场反应都有清醒估计:40 亿欧元,只要顺利认购完成,就算达成既定目标。
然而市场随后爆发的热情,完全超出中国方面的预期。
短短几天时间,欧洲乃至全球主要资本机构纷纷下单,最终认购意向金额突破 1000 亿欧元——足足是发行量的 25 倍。这份如同“火山喷发”般的订单簿,让国际市场一片哗然。
消息很快传到大西洋彼岸。11 月 19 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一场公开讲话中罕见地提高分贝,点名对欧盟成员国发出警告,称“跨大西洋同盟应在这一刻体现出来”,并强调欧洲购买中国主权债券“不符合盟友精神”。言辞中不乏不满甚至焦躁。
这一天,美国的情绪,被许多外媒形容为“彻底破防”。
对中国而言,本次在卢森堡发行的欧元主权债券属于第二期,分为 4 年期与 7 年期,各 20 亿欧元。
财政部原本设定的目标十分务实:稳定发行、合理定价,吸引欧洲长期机构投资者。但事实证明,市场用行动给出了更热烈甚至近乎“抢货”的回应。
选择卢森堡,而非过去的传统金融中心伦敦,有其深刻背景。
从金融通道、政治环境到市场结构,卢森堡都是比伦敦更安全、更稳妥的选择。
可以说,中国此举是一场精确计算后的布局,是对欧洲资本脉络的深度理解。
美国的反应不难理解。
在华盛顿的传统认知中:
欧元区不仅是经济伙伴,更是美元体系的重要“缓冲区”和金融后花园。
长期以来,欧洲在主权债、金融衍生品和全球资本结算方面高度依赖美元体系。美国的担忧主要来自三点:
贝森特在讲话中直言:
“中国跑到卢森堡发行欧元债,不是普通融资行为,而是在挑战美元的全球地位。”
他甚至抱怨道:
“在香港发行美元债我还能忍,但在欧洲发行欧元债,就是动了我们的奶酪。”
这种措辞在美国财长级别的公开讲话中十分罕见,显示美国在金融竞争上感受到切实压力。
美国内部担心,如果欧盟大量购买中国主权债券:
这意味着,美国赖以维持财政与货币政策的 “美债需求强制锁定效应” 可能被中国逐步瓦解。
美国国债已接近 40 万亿美元,每年光利息就超过 1.5 万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
任何对美债需求的削弱,都足以让美国决策层感到紧张。
因此中国欧元债券的爆卖,对美国来说不只是一笔资金的挪动,而是潜在的结构性风险。
全球投资者并不是被政治言论带着走,他们关注的永远是:
本次认购狂潮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中国主权债券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投资者把钱交给中国政府保管和偿还。
几十年来,中国历次债券发行无违约记录,财政纪律严格,政府信用体系稳固。
在当前高通胀、高负债、高风险的全球环境下:
对全球保守型资金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安全锚。
投资者并不担心中国违约,这已经是世界共识。
中国经济增长虽然进入中速阶段,但结构优化明显: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全球资本眼中的“可靠增长源”。
当全球经济乏力、欧洲产业衰退、美国通胀复燃时,投资者更看重的是:
哪里有确定性。
而中国未来十年的确定性,显然比多数发达经济体更高。
订单高达 1000 亿欧元,正是市场投票的结果。
在美中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大型基金都有共同的忧虑:
全球投资者现在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
真正安全的资产避风港,只剩两个:美国与中国。
但美国近年来政治极化明显:
这让全球基金管理人越来越担心“单押美国”的风险。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第二支柱”。
而中国,正好具备:
因此,投资者同时压注中美,是为了“稳中求稳”。
表面上看,40 亿欧元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体规模并不算大,但它的象征意义极为重要: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之外,中国在欧元市场的另一条纵深线。
在全球资本紧缩背景下还能获得 1000 亿欧元的订单,这是一种国际信任。
国际市场的态度,有时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虽然欧洲与美国是盟友,但欧洲的金融利益并非美国可以随意左右。
中国的参与,正在让欧洲资本市场重新找到“多极格局”的机会。
无论美国如何表达不满,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钱往哪里流,哪里就有信心。
欧洲基金、全球资本、主权机构争抢中国欧元主权债券,这不仅是一桩金融事件,也是当今国际格局深层变化的缩影。
资本的嗅觉最敏锐、也最诚实。
而这一次,资本告诉世界:
中国依旧是全球经济的稳定器,也是未来增长的关键力量之一。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谁能提供稳定、可靠、可预期的前景,谁就能得到世界的信任。
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这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