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不是“免税天堂”,是“核定征收”的严格通道。1039允许无票货物合规出口,但绝非省税工具。它适用于符合条件的个体商户小批量货物,且需在认定地海关报关。大型企业或高价值货物为避税而“化整为零”伪报1039,或异地报关,这实质是骗取国家出口退税/逃避应税义务。
“买单出口”切断税务链条,等于自毁合规根基。将货物交由第三方以其名义出口(买单),导致本企业的出口数据、资金流水与报关信息完全脱离。风险① 无法享受合法的出口退税;② 无法向税务部门证明业务的真实性,面临补缴增值税的风险;③ 一旦涉诉或稽查,无法自证货物来源与归属。
税务合规不止于报关单,资金回流方式决定最终性质。即使报关环节合规,若境外销售收入通过地下钱庄、个人账户分拆等非正规渠道回流。涉嫌① 构成偷逃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② 涉嫌洗钱;③ 无法证明出口收汇,导致出口退税申请被拒甚至被追缴已退税款。
出口退税是“权利”更是“责任”,申报不实即构成骗税。申请退税时,必须保证单证(报关单、增值税发票、收汇水单)真实、齐全且信息一致。使用虚开增值税发票、高报价格、以次充好等方式骗取退税,是刑事犯罪。
“视同内销”是高频雷区,免税不代表无需申报。对于不符合退税条件的出口货物(如未在规定时限内收汇、未取得进货发票等),需做“视同内销”征税处理。企业误以为所有出口都自动免税,忽略此项申报义务,导致少缴税款,面临滞纳金和罚款。
海外仓库存非“法外之地”,数据透明是合规生命线。跨境电商出口至海外仓的货物,销售数据需与出口申报数据匹配。低报出口价格,以降低税费,但平台真实销售数据与之严重不符,易被大数据比对发现,认定为价格瞒骗。
税号是责任的起点,归错类就是埋下隐患。商品税号直接决定出口监管条件、退税率和关税。为获取更高退税率或逃避出口管制/检验检疫,故意归入错误税号。此行为一经查实,追缴税款,还可能构成走私行为。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是“绿色通道”,非“免责金牌”。综试区享有的“无票免税”、核定征收等便利,有严格的适用范围。企业超出政策适用,或未按要求进行申报,将导致政策优惠被取消,补缴全额税款及滞纳金。
合规是动态过程,政策在变,你的合规体系也需迭代。跨境电商税收政策不断更新。企业沿用过去的“经验”或“偏门”方式,不关注最新法规动态,导致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