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3日讯(记者 赵昕睿)恒生指数、恒生科技于10月初均创下21年以来的新高,但受宏观环境、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港股自10月中旬后开始步入震荡调整。站在当前时点,休整背后是止盈落袋还是逢低加仓成为投资者面临的两难抉择,不少机构对港股行情调整及配置纷纷做出解读。
从基本面与业绩预期来看,彭博一致预期显示港股业绩增速在2025年见底,恒生综指2025年的营收与盈利增速预期分别为3.6%、3.5%,而2026年预计达5.5%、9.2%,且预计2027年高位企稳;随着宏观经济的改善,预计港股业绩后续将由“盈利修复”扩展至“收入扩张”,形成营收与盈利共振上行的可持续趋势。
业绩方面,彭博一致预期显示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的2026E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5%和29.9%。
不过中金财富给出不同判断,认为2026年港股盈利增速较2025年将进一步走弱,预计港股2025年盈利增速较2024年的9%下滑至6%,2026年或进一步下修至3%。港股和A股的盈利基本持平,预计A股2026年盈利增速4-5%,同样差于2025年的6.5%。
机构分析,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了新一轮配置窗口期。从今年港股市场上涨驱动因素来看,海外降息预期升温、南向资金持续涌入、优质资产不断扩容以及AI产业发展共同为港股市场注入上涨活力。即便港股市场近期面临波动,但多家机构仍持续看好港股市场行情,认为港股牛市基础仍在,底层逻辑并未动摇,行情有望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南向资金的季节性配置特征或为港股春季行情添力。华泰证券海外研究团队特别提到,南向流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年初港股通通常大幅流入,而9月之后通常流入速率持续放缓,与计算出的平均持仓天数周期具有一定重合,即年底南向资金动能相对趋弱,明年初资金或进行再配置,春季躁动行情值得期待。
研判一:港股下一阶段上涨Trigger有哪些?如何看后市?
从港股10月经历的阶段性调整来看,国泰海通海外策略给出原因判断。港股休整背后,一方面美元流动性偏紧、美联储降息预期回落,压制港股行情;另一方面,港股前期涨幅不小,短期AI领域担忧增加,对行情形成制约。
尽管短期面临波动,但机构普遍看好港股后续走势,认为调整不改长期牛市基础。国泰海通海外策略认为美元流动性只是短期扰动,AI浪潮未完,调整后港股牛市仍有望延续。中期维度看,增量资金流入+优质资产汇聚的港股牛市行情有望延续。
在未来行情有望延续上涨框架下,不少机构对上涨条件同步做出解读。
在广发证券研究看来,港股牛市的基础并未破坏,但演进方式更可能呈现“震荡上行、重心缓升”的特征,而非单边快速上涨,后续需关注三大触发因素。第一,如果12月美联储降息表态再度转鸽;第二,如果美国政府停摆结束、美联储停止缩表甚至重启扩表,美元流动性得到缓解;第三,如果年末政策推动传统行业业绩预期修复。
广发基金表示,港股日历效应体现为年末较为平淡,而一月效应往往较为显著。宏观层面上,以PPI为代表的价格指标在反内卷等政策和产能出清的产业背景下在2026年有望有所改善,这对港股市场风险偏好的提振将较为明显。
展望2026年,中信证券进一步指出,港股将同时受益于内部的“十五五”催化,以及外部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港股的新兴产业包括固态电池、脑机接口、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和可控核聚变将蓄势待发。
此外,随着港股基本面的触底反弹叠加其依旧显著的估值折价,判断港股市场在2026年将迎来第二轮估值修复以及业绩进一步复苏的行情。可关注以下五大中长期方向。
一是科技行业,包括AI相关细分赛道、消费电子等;二是大医疗板块,特别是生物科技;三是受益于海外通胀预期抬升叠加去美元化的资源品,包括有色和稀土;四是未来随着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相对滞涨且低估值的必选消费板块也有望迎来估值修复;五是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造纸和航空板块。
研判二:扫货港股,该如何配置?
配置方向上,机构虽策略略有差异,但科技成长与高股息 / 红利资产成为共识的核心主线。
中国银河策略表示,未来,投资者情绪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和地缘政治局势影响较大,港股或延续震荡走势。配置方面建议关注三个板块。一是市场风险偏好波动较大,投资者或转向红利股寻求防御。二是经过近期震荡回调,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逐渐降低,科技板块有望再次迎来配置机会;三是“反内卷”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供需格局变化下,商品价格上涨的周期股或持续反弹。
华泰证券海外研究认为,12月开始港股流动性压力边际暂缓,切换或难一帆风顺,依然建议均衡配置。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指出,结构上,AI驱动下港股科技仍是行情主线。随着AI产业周期向上趋势进一步确认,四季度港股科技龙头有望重拾相对优势。此外,港股红利受益于政策强化分红+低利率,港股新消费、创新药资产较A股同样稀缺,下半年或也值得关注。
广发证券研究认为,港股11月基本面驱动效应强,仍然要重视高景气板块的价值。配置上,仍采用杠铃策略,港股稳定价值类资产(尤其是AH溢价相对较高H股)作为底仓长期配置,港股景气成长类资产的产业逻辑依然坚实,震荡中孕育机会。
德邦基金基金经理施俊峰表示,看好港股市场呈现的双主线机会。一是高股息资产,在利率下行与岁末配置需求推动下,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利差维持在约4%的高位,具备绝对收益吸引力;二是科技成长板块,尤其AI相关企业,在内卷趋缓、海外流动性改善及国产替代加速背景下,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修复。
德邦基金认为,“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适用于当前的港股市场,港股虽经历短期调整,但其底层逻辑并未动摇。在海外流动性宽松、中国经济温和复苏、AI浪潮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港股正站在新一轮机遇的起点。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波动,不如立足基本面,耐心布局,静待花开。
(财联社记者 赵昕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