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酒管财经
最近,希尔顿打出了一张“王炸”——正式发布全新6.0欢悦版产品。
这远不止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更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中高端酒店市场激起了新一轮竞赛的涟漪。
曾几何时,中高端酒店的战场还围绕着地段、硬件与商务服务。
但近两年,希尔顿欢朋发布6.0欢悦版产品,洲际推出“筑格”,朗廷打造“毅风”……国际酒店集团在中高端市场的一系列动作,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词:年轻化。
这不再是浅尝辄止的试水,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战略转型。
当酒店不再是单纯的住宿场所,而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延伸,这场行业变革才真正触及本质。
市场格局生变,年轻人成“胜负手”
《2025年中国中高端酒店品牌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中高端酒店客房供给占比已达37.85%,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与此同时,18-30岁年轻客群贡献了超过60%的间夜量,成为绝对主力消费群体。
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优渥环境,拥有鲜明的消费特征:他们既追求效率,又注重体验;既看重品质,又讲究“质价比”。
传统的商务酒店模式已难以满足其多元需求。
所以,希尔顿欢朋的答案是全新6.0欢悦版。
在入华10周年庆活动上,希尔顿欢朋宣布了两件大事:品牌logo焕新、正式对外发布新一代产品“欢悦版”。
希尔顿欢朋全新6.0欢悦版 图源:希尔顿官方
希尔顿为年轻人造的酒店:采用令人眼前一亮的“多巴胺配色”,到融入本地非遗艺术的画廊,再到灵活多变的空间与智能科技……
每一个创新的细节,都在向年轻人的审美与习惯示好。
虽然嘴上没直说,但希尔顿这次的全新升级就是想做年轻人的生意。
不只是希尔顿。
为年轻人造酒店,早已经是头部国际酒店集团中高端酒店品牌的热战场:
洲际“筑格”,直接打出“属于年轻人的未来酒店”的理念。
朗廷“毅风”,明确说明迎合千禧一代和Z世代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万豪“Moxy”,专为年轻人打造的酒店潮牌。
凯悦“Caption”,则将社交属性拉满,整体设计风格迎合千禧一代的审美偏好。
似乎从某一年开始,在公众眼中充满“标准化”或“商务感”的中高端酒店品牌,突然变得“花里胡哨”起来:不仅空间氛围色彩搭配更加活泼,更有引入播客的、大堂变身酒吧吧台、……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他们都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不难看出这都是为年轻一代消费者造的酒店。
这场热闹的“视觉盛宴”与“概念狂欢,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行业自救。
僧多粥少的市场格局,仅靠硬件升级已难以吸引年轻人。
图源:泽平宏观
这一代年轻消费者越发“悦己”,关注自身感受。
他们既需要商务出行的效率,又要兼顾场景的舒适,还希望获得生活方式化的体验。
市场供需关系的逆转,倒逼酒店业告别“躺赢”时代,进行自我革命。
这些品牌的行动共同指向一个趋势:中高端酒店不再只是提供住宿,而是成为回应一代人生活方式与精神认同的“叙事载体”。
从“基因”开始的年轻化变革
为这群“既有钱又挑剔”的年轻人造酒店,中高端酒店品牌开始各显神通,其创新实践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空间革命:从住的地方到玩的内容
告别千篇一律的商务感,色彩成为第一武器。
希尔顿欢朋的“多巴胺配色”、智选假日的蓝橙碰撞、筑格酒店的青苔绿与甜菜根红混搭,彻底颠覆了传统中高端酒店的沉闷印象,转向情绪呼应,让酒店本身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点。
更重要的是,酒店空间正在“内容化” 。
朗廷酒店集团旗下的毅风品牌在每家酒店打造实体播客间,为新生代群体构建自我表达的空间。
筑格则通过与周边美术馆和艺术中心合作,推出“灵感地图”,鼓励消费者探索城市角落。
图源:毅风酒店官方
这些信号表明:为年轻人造酒店,不再只是造一个容器,而是造一个能激发年轻人参与和分享的“故事现场”。
2.智能升级:无感介入,提升“质价比”
这代年轻人享受到的酒店智能化不再是噱头。
各大中高端酒店针对年轻人推出的新品牌,都把智能设备深度融入酒店场景:
从自助入住/退房机大幅减少排队等待,到智能客房系统实现全屋智能控制,再到智能语音助手掌控灯光、空调、窗帘等,以及手机就能查看洗衣进度等;
针对的正是年轻人“怕麻烦”和“重效率”的痛点,让他们感觉钱花得值。
3.服务精细化:有温度,不打扰
年轻一代厌倦了刻板的仪式感,转而追求精准与自在。
对商务年轻客群,提供极速熨烫和静音模式;对休闲年轻客群,则提供本地化攻略与智能行李托管。
服务,正变得像隐形管家一样聪明,精准、贴心且不被打扰的支持。
图源:筑格官方
无论是空间革命,还是智能升级,还是服务精细化,背后都反映出一个共同逻辑:中高端酒店品牌一改高冷形象,以一种更懂年轻人的态势不断创新玩法,一步一步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不止于住宿,更是生活方式平台
这一代的年轻人,与上一代年轻人有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对新事物也有着更高的接受度。
中高端酒店品牌以更大胆的理念“为年轻人造酒店”,转正的不少,失败的也不在少数,也暴露出一些典型误区。
最典型的误区就是重“皮相”轻“骨相”。
以为只需要通过视觉上的升级:刷个彩墙、摆个潮玩、换个吊灯,就能吸引到年轻人,这只是“新瓶装旧酒”。年轻人的新鲜感转瞬即逝,一旦发现内里还是老一套,便会迅速抛弃,缺乏持久吸引力,还容易再次陷入到激烈的同质化内卷中。
业内人士透露,此类“轻改造”酒店的实际租金提升幅度普遍低于预期。当新鲜感褪去,酒店不得不面临再次投入的财务压力,陷入“装修—过时—再装修”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年轻元素堆砌的“四不像”:电竞、咖啡馆、潮流展览,却缺乏统一的品牌核心,像一锅“大杂烩”,导致空间功能混乱、服务体验割裂,没有任何记忆点。
还有一个误区是误解“年轻”等于“廉价”。年轻人追求“质价比”而非单纯的“低价”。他们愿意为独特的体验和品质买单,但拒绝为华而不实的品牌溢价付账。
宁波老外滩Moxy酒店 图源:万豪国际开发
那么,什么才是为年轻人而造的酒店?
中高端酒店想要吸引年轻消费者,并非让自己“看起来年轻”即可,而是要成为年轻消费生态的一部分。
QuestMobile发布的《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65.4%的Z世代用户关注品质,31%关注体验。他们崇尚“悦己”、追求“质价比”、注重独特体验,并消费品牌所代表的气质和生活方式。
因此,关键在于酒店必须从“住宿”这一单点功能中跳出来,成长为年轻人生活生态的一个 “平台”。
例如,万豪旗下的Moxy酒店并不以房间设计为核心卖点,而在于通过共享空间、派对活动和潮玩零售,将自身变成一个年轻人的社交据点。年轻人来这里,不只为了睡一觉,更是为了社交和娱乐。这种平台化尝试,打破了酒店物理边界,让其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那些仍固守“住宿逻辑”的品牌,即便装修得再新潮,也难以与年轻人建立长久的情感连接。
归根结底,为年轻人造酒店,这一场关于认同的长期战争。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也对酒店焕新升级转型提出全新命题。
图源:上海凯悦嘉荟酒店
中高端酒店品牌要打赢吸引年轻人这场战役,绝不是一场流于表面的“时装秀”。
成功的秘诀,或许不在于“拼命变得像年轻人喜欢的样子”,而在于 “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让他们爱上你本来的样子” 。
那些能成功将自己嵌入年轻人生活图景的酒店品牌,才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十年里,最引人注目的行业标杆。
这场争夺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