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迎来新机遇
编者按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新型储能是储能领域的重中之重。近期,储能需求爆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应用将不断被拓展,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不断壮大。
产业趋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今年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新型储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十五五”是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政策+市场”驱动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
“新型储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以来,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猛。”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时智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冯思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强力推动和技术的不断突破。
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支持是关键驱动力。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首次提出新型储能发展的量化目标。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1.8亿千瓦以上。《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量化发展目标稳定了新型储能行业发展预期。”时智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发展是推动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发展的根本动力。“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与随机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力可靠供应带来极大挑战。随着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在传统调节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电力系统对储能等新型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时智勇表示,经过数年积累,储能规模效应和价值逐步凸显。
冯思遥表示,储能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电力需求与供应的不匹配,尤其在高峰时段的电力保障和调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以及极端气候、能源短缺带来电价上涨等原因,欧美市场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国内储能企业订单激增。以天合光能为例,其储能电池舱及系统销售已覆盖全球六大洲,并迈入吉瓦时级交付时代。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出货量达12吉瓦时。近日,天合储能与北美、欧洲、拉美三大区域的客户签订总额达2.66吉瓦时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型储能“家族”不断壮大,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的储能技术外,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也逐渐进入市场应用阶段。”冯思遥表示。
新型储能行业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
“2025年是新型储能行业迈向规模化、市场化的重要一年。”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尽管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向好,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新挑战。
冯思遥表示,当前,新型储能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市场机制和标准化方面。首先,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市场化机制依然不完善。例如,容量补偿机制亟待建立、多元化收益模式缺失。其次,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电池管理技术的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时智勇看来,在市场环境下,储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储能政策性强配模式向全面市场化模式转变,市场将在储能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市场平均交易价格呈下行趋势,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也将推动发电侧成本下降,储能通过电能量市场盈利空间相应压缩。此外,惯量、爬坡等新的市场品种尚未建立,对于需要配置但难以通过市场回收的储能项目还没有相应机制予以保障。同时,大容量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瓶颈有待突破。
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建议,完善储能的市场机制,释放储能多元价值。推动全国统一的容量补偿机制,建立“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市场”三重收益模式。强化技术攻关与全球化服务。鼓励企业开发高适应性产品,并构建全球运维网络,提升本地化支持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行业的增量市场非常广阔。时智勇认为,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系统是储能重要增量区域,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新业态新模式将促进储能发展,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在冯思遥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储能将成为保障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重要解决方案。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对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需求,特别是在高峰负荷时段,储能系统的需求将更加紧迫。
“储能行业未来将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冯思遥认为,首先,储能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其次,随着数据中心用电负荷的显著增加,储能将在解决电力需求高峰、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后,储能行业将向着更广泛的市场渗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储能产业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推动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时,储能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将为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储能将成为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储能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具备全链条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主导,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迈向服务出海,通过本地化产能、运维网络和融资能力深化全球竞争力。”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表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