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劲敌”Costa要被卖了。
消息首次在8月下旬传出,可口可乐考虑出售英国咖啡连锁品牌Costa,此后,贝恩资本、KKR、TDR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参与了竞标讨论。
11月中旬,据彭博社报道,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大钲资本正考虑竞购Costa,交易估值约为10亿英镑,售价不到可口可乐当年买入成本(39亿英镑)的三分之一,价值缩水约270亿人民币。
“未达预期效果。”可口可乐CEO詹鲲杰曾在公司业绩会上袒露过对这笔投资的遗憾,七年之前,上任不久的他亲手促成了买下Costa的交易。
Costa或许是可口可乐运气最差的一笔投资,收购交割次年,疫情突然来临,门店客流锐减、咖啡豆成本飙升。中国咖啡消费市场亦风起云涌,定位高端不打价格战的Costa,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渐显颓势。
而Costa的老对手星巴克,在11月初正式宣布将中国零售业务的控股权出让给本土资本: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博裕将获得最多60%的股权。
星巴克中国、Costa同时寻求“卖身”的反面,是中国资本对国际品牌越来越猛烈的收购攻势——当国际连锁咖啡的第三空间模式在理性消费时代面临考验,中国咖啡巨头以极致性价比、小店快取、效率优先为核心的本土商业模式,有望借资本之力向全球输出。
Costa咖啡来自英国伦敦,由一对意大利兄弟创立,品牌名取自两人的共同姓氏。
1971年,哥哥Sergio Costa和弟弟Bruno Costa发现,在伦敦难以找到一杯符合意大利故土风味的精品咖啡,于是决定创办一家咖啡豆烘焙坊。
两人钻研出一款独特的混合咖啡配方,将阿拉比卡咖啡豆、罗布斯塔咖啡豆以6:1的比例混配,再加以低温缓慢的烘焙工艺,以求最大程度保留咖啡豆的油脂和香气,相传这一名为MochaItalia的配方,被视为“Costa咖啡的灵魂”,沿用至今。
从咖啡豆批发业务进入市场后,兄弟俩在伦敦开出了第一家Costa门店,主打精品意式咖啡与文化体验空间,这种“品质产品+第三空间”的模式,与星巴克如出一辙,也预示着日后两者必然贴身竞争。
在家族经营下,Costa保持着每年在英国本土开几家新店的扩张速度,小步稳健发展。
直到1995年,这家公司迎来命运转折,跑入高速扩张的规模化时代——Costa被英国餐饮业巨头公司Whitbread 以1900万英镑收购,后者依托在供应链、房地产领域的优势为Costa提供支持,让它不仅在英国快速开疆拓土,更进一步亮相全球市场。
2000年,Costa每周的咖啡销量达到370万杯,在英国连锁咖啡市场中超越星巴克,排名第一。
“英伦风味”与中国市场的结缘始于2006年,Costa首店落子上海,随后向全国延展。Costa早期的不少门店都紧邻星巴克,这种贴身肉搏的局面,和麦当劳与肯德基的竞争相似,后来者为了节省选址考察和市场教育成本,借对手之名提高自身知名度。
2018年是咖啡资产炙手可热的一年,速溶咖啡“霸主”雀巢斥资71.5亿美元取得在星巴克咖啡店以外销售星巴克产品的永久性权利,还收购了定位高端的蓝瓶咖啡,可口可乐则以39亿英镑收购Costa。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可口可乐首次涉足连锁零售业运营,意图弥补自身在热饮领域的空白,打造出一个多赛道并行的咖啡生态版图。
放眼全球连锁咖啡品牌排位,Costa仍是不容忽视的巨头企业,2023财年营业收入超过12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14亿元)。
但这个成绩对其自身而言却是“开倒车”,不及2018年被收购前的13亿英镑,且2023年利润水平欠佳,录得税前亏损9.6万英镑。
财务表现不尽人意,Costa的门店扩张速度也大幅减缓。
2018年(可口可乐收购当年),Costa拥有3800多家门店;2022年,Costa的全球门店数量达到4100家——四年间净增仅约258家,年均增长率1.6%,近乎“停滞”,且这些门店大多位于英国和爱尔兰本土,国际扩张速度缓慢。
在全球咖啡消费增速最高的中国市场,Costa采取了门店收缩策略,近五年主动关闭了很多非一线城市门店,减少超100家。
2018年,Costa的中国门店数量为459家(仅次于星巴克中国的2800家),到了2024年底,其门店数量回落到不足400家。
这与公司此前设定的“2022年在中国开店1200家”目标相去甚远,也与竞争对手的飞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超过7000家,瑞幸则达到2.2万家(2025年达到2.6万家)。
按照可口可乐初衷,并非要将Costa培养成“连锁门店之王”,而是要在开设合适数量的门店并实现盈利之余,在咖啡店、自动贩卖机、即饮咖啡、家庭咖啡四大赛道协同合作。简而言之,利用好集团在瓶装饮料和零售渠道的优势,借Costa的品牌力做一个“咖啡全宇宙”生态。
“疫情把它搁置了三年。”Costa 的CEO詹鲲杰将一大失利原因归咎于疫情,“我们在疫情之前制定了战略,但没有时间执行它。”
疫情使得战略执行陷入停摆的同时,高品质咖啡豆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也进一步加剧精品咖啡的生存压力。
对连锁咖啡品牌而言,阿拉比卡、罗布斯塔是两种主流的咖啡豆种选择,前者风味柔和丰富、产量较少、价格更高,而后者苦味更重、咖啡因更高、价格较低,精品咖啡如星巴克、Costa、蓝瓶、皮爷等,均采用阿拉比卡为主要原料以保证品质。
而近两年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阿拉比卡咖啡豆的身价水涨船高,2024年飙升超过70%至每磅2.60美元,2025年初再升至每磅4.30美元左右的历史新高。
对比来看,2024年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平均成本比罗布斯塔高出约40%—50%,这意味着,对一个年消耗百万磅咖啡豆的连锁品牌来说,豆类选择将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成本差异。
这部分成本压力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向:一是靠更高的售价来对冲;二是靠规模效应来摊薄、靠优化供应链效率来平衡,这也是星巴克、瑞幸这些万店玩家的共同选择。而门店规模滑坡、业务精力分散的Costa,在这轮效率驱动的激烈竞争中逐渐落后。
我们很难说可口可乐对Costa的美好规划是一个贪大求全的错误决策。
毕竟,彼时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大规模市场上,咖啡各大细分赛道均增长迅猛,加之可口可乐在RTD(即饮咖啡)研发、分销网络等维度的自身优势,很容易导向生态策略,期待Costa在门店之外开发出即饮产品、家庭场景等新增长曲线。
事实上,相较门店主业务而言,Costa的即饮“副业”算得上可圈可点。
收购完成首年,可口可乐就推出了罐装Costa咖啡,对标星巴克、雀巢等对手,咖啡品类增速在2022年达到13%,一度高于无糖可乐、运动饮料、碳酸饮料等品类增速。
自2020年以来,Costa又先后上市纯萃美式、醇正拿铁等多款即饮产品,采用低糖低卡配方,迎合健康化趋势,比如“纯萃美式”用门店同款咖啡豆,保留现煮风味。
据马上赢,2023年即饮咖啡类目的市占率格局中,雀巢以断崖式差距排名第一,星巴克、Costa居于领先,其次是康师傅、统一、椰泰、味全等集团。
看定价策略,Costa即饮咖啡主抓“中端”,单价低于门店老对手星巴克,但高于雀巢、康师傅等传统即饮品牌。据Costa即饮业务人士透露,可口可乐在研发和渠道拓展等方面为Costa咖啡提供了“很大支持”,助力其顺利进入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和电商平台。
有消息传出,可口可乐已向潜在收购方表示,将保留对Costa咖啡即饮产品的控制权,也就是说,这家饮料巨头想要出售的是门店业务——这一举动表明,瓶装咖啡作为与其核心能力相匹配的资产,被赋予了长期战略价值。
剥离可口可乐控制之后,Costa的门店主业又将何去何从?
如果大钲资本成功收购Costa,很可能被瑞幸纳入“双品牌”运营的新阶段。大钲资本目前持有瑞幸31.3%的股份和53.6%的投票权,是其最大股东。Costa主打中高价格带和空间体验,与瑞幸主打的中低价格和效率模式形成互补,覆盖不同场景和人群。
而“抄底”背后的协同逻辑也比较清晰,大钲资本可以将瑞幸在中国市场已验证的数字化运营和高效单店模型赋能于Costa的全球门店网络。
比如,瑞幸的新品从研发到上架仅需数周,这种深度的供应链整合与灵活快反能力,正是当前Costa所欠缺的。若收购成行,瑞幸的数字化能力有望提升Costa的运营效率,而Costa在英国及欧洲的4000家门店网络,则为瑞幸铺设了一条通往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
星巴克、Costa收购案例背后,中国资本正凭借其在国内市场积累的庞大资金、本土化运营经验和供应链改造能力,接手国际品牌的在华业务乃至全球业务,有望将中国的商业模式推向世界。
旧时代落幕,新周期开启。未来的咖啡巨头竞争或许将不再是单一品牌的对抗,而是商业模式与生态能力之间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