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反应往往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名创优品营收增长却未能赢得市场信心,增长能否持续、盈利何时兑现,似乎已成为关乎其成长质量与市场信心的关键拷问。
近日,名创优品(股票代码:09896.HK)发布了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经营数据。
内容显示,公司业绩增长明显,门店规模与单季营收双双创下新高。在财报中公司特别强调其全球门店总数已突破8000家里程碑,季度收入也首次跨越50亿元大关,增长势头强劲。其第三季度整体收入增长28.2%,旗下品牌TOP TOY的季度收入更是实现翻倍,飙升111.4%。此外,同店销售也恢复了中个位数的增长。
图片来源:名创优品公告
然而,规模的扩张似乎并未同步转化为核心利润的提升。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营收达到151.9亿元,保持超过23%的同比增长;但同期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超过10%,而归母净利润的降幅更是扩大至25.68%。
数据来源:同花顺
而名创优品归母净利润的下滑不仅源于常规成本的提升,似乎更与公司的战略投入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名创优品为支撑全球门店网络的扩张,进行了相应的前置性资本开支,此外,公司为推动TOP TOY品牌港股上市进行的筹备,似乎也共同构成了报告期内侵蚀利润的主要非经营性因素。
营收、门店规模双增长,海外扩张为主力
从单季度核心业绩看,公司确实展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除了营收增长外,经调整经营利润与净利润也分别实现14.8%和11.7%的同比增长,这反映出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依然稳固。该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高达13亿元,与经调整净利润的比率达1.7,加之充裕的77.7亿元现金储备,共同印证了公司核心业务创造现金流的健康程度。
然而,财报的另外一些数据却显示,公司在整体盈利层面仍面临一定压力。若按通用会计准则衡量,其经营利润同比微降0.7%,而期内利润则大幅下滑31.64%。这一显著反差,结合经调整净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5.2%降至13.2%的表现,说明尽管主营业务基本盘稳健,但一系列非经常性损益正持续侵蚀着公司的最终利润表现。不过,对于造成此差异的原因,财报中未作说明。
数据来源:名创优品公告
从2025年前两个季度的业绩来看,名创优品似乎持续呈现出“营收增长而净利润承压”的状态。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8.9%至44.27亿元,但盈利指标显著走弱,其中经营利润同比下降4.51%,期内净利润大幅下滑28.92%;经调整净利润亦下降4.81%,净利润率同比由16.6%降至13.3%。
进入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增长加速至23.1%,达49.7亿元,毛利率提升至44.3%,带动营业利润与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实现11.3%和10.6%的同比增长。然而,在非经常性因素影响下,当期净利润为4.9亿元,仍低于去年同期的5.91亿元。
门店方面,本报告期内名创优品的门店扩张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点:增长引擎转向海外。集团全球净增的718家门店中,海外名创优品门店贡献了488家,其净增数量是中国内地市场的三倍以上。同时,TOP TOY品牌在规模较小的基础上也加速布局,同比增长31.2%,净增73家门店,并实现了一项关键模式突破:新开设了7家代理门店,这标志着该品牌打破了此前依赖直营或合伙人模式的格局。
数据来源:名创优品公告
在财报中,名创优品管理层也着重强调了本季度的增长亮点。创始人兼CEO叶国富主要突出了两大战略里程碑:集团季度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以及全球门店网络突破8000家。同时,他指出了关键运营指标的改善,表示中国内地市场同店销售已恢复低位数增长,并对实现全年正增长的目标充满信心。CFO张靖京则从财务角度确认了增长超预期,指出本季度28.2%的收入增速超越了公司原有指引。
图中人物系名创优品创始人兼CEO叶国富
TOP TOY高增背后的关联交易与模式挑战
作为名创优品旗下的潮玩子品牌,TOP TOY在本季度表现亮眼,收入同比增长111.4%,创下新的增长纪录。前三季度,TOP TOY贡献营收13.17亿元,占总收入的8.66%,虽然体量尚小,但增速显著,俨然已成为名创集团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然而,TOP TOY的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首先,其在潮玩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2%,远低于行业龙头泡泡玛特。此外,模式来看,泡泡玛特以自有IP为核心,构建了封闭的生态体系,毛利率和品牌溢价较高;而TOP TOY定位为“潮玩集合平台”,依赖外部授权IP。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铺货,但也带来授权成本高、合约到期风险大、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为弥补IP短板,TOP TOY曾在2025年上半年收购了HiTOY海创文化51%的股权,获得了“糯米儿Nommi”等三大IP,并陆续收购了“尼尼莫”等多个IP。这些举措显示出公司正在加快自有IP布局,但IP孵化和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短期内或难以改变其对授权模式的依赖。
尽管存在此类短板,TOP TOY已于今年9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募资约3亿美元。分拆后,其仍将为名创优品的附属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经销商渠道,优势在于能与母公司产生强大协同效应,它可借助名创优品遍布全国的数千家门店迅速铺货,从而极大降低自身渠道成本,并共享母公司的客户流量与供应链资源。
这种紧密协同也直接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根据其招股书,TOP TOY来自母公司名创优品的收入规模巨大且增长迅猛,从2022年的2.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1.8%。在2025年上半年,这部分关联交易收入占比仍达45.5%,且其经销商总收入中约九成来源于名创优品。
然而,这种深度绑定也带来了显著的关联交易问题。名创优品作为持有TOP TOY 86.9%股权的大股东,是其绝对的控制方。根据会计准则,当商品控制权转移至名创优品门店时,TOP TOY即可确认收入。这种关系或使得TOP TOY的收入具备了一定的可调节空间,增加了投资者辨别其真实盈利能力的难度。
股价波动反映市场分歧,长期价值待验证
在名创优品公布三季度业绩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11月24日,公司股价开盘后快速下跌,最低触及36.22港元,跌幅达7.65%,最终收于37.32港元,下跌4.84%。资本市场的反应往往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名创优品营收增长却未能赢得市场信心,增长能否持续、盈利何时兑现,似乎已成为关乎其成长质量与市场信心的关键拷问。
拉长时间线来看,名创优品股价在2025年经历了较大波动。年初股价在47港元左右,随后一度冲高至53.8港元,但在4月又跌至26.48港元的低点,波动幅度超过50%。8月股价再次突破50港元后回落,目前仍在40港元以下震荡。这种剧烈波动既受大盘环境和行业周期影响,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盈利模式和增长可持续性的分歧。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综合来看,名创优品在门店扩张与营收增长上表现强劲,尤其海外市场及TOP TOY成为重要引擎。然而,“增收不增利”态势持续,利润受品牌战略投入关联,或反映出公司在规模与盈利之间的平衡难题。其长期价值仍需在盈利改善与模式优化中接受市场检验。
作者 | 王立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