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一只发行价仅9元的北交所新股以1211%的涨幅收盘,盘中一度暴涨近1500%。 中签者每100股轻松获利1.1万元,这场狂欢仅持续了一天。 次日,股价30%一字跌停,第三天再度跌停,累计跌幅64%。 高位追涨的投资者每股亏损92元,而中签者每股仍盈利58元,同一只股票,命运天壤之别。
“T 1锁仓”与迷你流通盘:暴涨的温床
新股首日暴涨并非偶然。 沪深市场实行T 1制度,首日买入者无法当日卖出,而中签者成本低廉且高度惜售,形成短暂的“单边市”。 更关键的是,注册制下新股首日流通盘极小,仅占总股本10?5%。 游资仅用几千万就能撬动价格,例如某元件新股首日换手率84%,超八成中签者抛售,筹码迅速转移至散户手中。
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下旬以来,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达727%,但五日内平均回撤40%。 例如盟固利首日暴涨37倍,次日开盘即跌54%;海阳科技首日涨508%,第六天腰斩54%。 高换手率背后是主力精准出货,散户成为接盘主力。
次日崩盘:游资的“诱多陷阱”
暴跌往往从第二天开始。 北交所新股次日涨跌幅限制30%,主力利用规则制造“假反弹”诱多。 例如某电路板新股次日低开高走,盘中反弹12%,给部分投资者止损机会,犹豫者很快被套牢。 第六天,该股闪崩跌停,市盈率仍达130倍,远超行业平均70倍。
龙虎榜暴露了游资手法:拉萨团结路等席位集体出逃,机构席位集中卖出。 散户在T 1规则下被迫“锁仓”,无力应对盘中震荡。 2025年10月,西安奕材-U开盘涨361%,收盘涨幅缩水至198%,追高者单日亏损超35%。 其首日换手率73%,机构资金净流出29亿元,散户成唯一接盘方。
基本面塌方:高估值与业绩的残酷脱节
泡沫背后是基本面无法支撑的估值。 海阳科技毛利率从2021年15.05%暴跌至2024年4.61%,净利润腰斩55%;某精密制造新股年报净利润4349万,但三季报仅1637万,业绩下滑明显。 即便如此,其首日炒作后市盈率仍达70倍以上。
未盈利企业风险更甚。 西安奕材-U作为半导体硅片企业,累计亏损超20亿元,预计2027年才能盈利。 但其首日市盈率超百倍,远高于行业40倍均值。 高估值与业绩赤字的矛盾,最终通过连续跌停化解。
散户困局:情绪驱动与制度性劣势
散户是追涨主力。 统计显示,新股首日买入交易中99.7%为个人账户,其中94.7%最终亏损。 深交所数据表明,近六成中小投资者参与新股首日交易出现亏损,且经验越少者亏损比例越高。
行为金融学中的“锚定效应”使散户盲目。 看到发行价9元的股票涨至百元,误以为仍有空间,却忽略换手率98%意味着中签者几乎清仓。
概念炒作与流动性陷阱
“科技概念”成为投机旗帜。 前述北交所新股标榜“工业精密清洗装备”,实则业绩平庸;某电路板企业披着“国产替代”外衣,但行业需求萎缩。 主力利用题材吸引跟风,一旦资金撤离,流动性迅速枯竭。 海阳科技首日成交28亿元,第六天换手率骤降至42%,散户深陷其中。
监管试图纠偏。 注册制改革加强对“抱团报价”监管,研究引入单次T 0,但博弈并未停止。 2023年阿为特暴涨10倍后连续30%跌停,2025年同类剧情反复上演,新股首日狂欢,终成散户财富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