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中,粤琼两省的“相向发展”已成为一大亮点。其中,深圳与儋州的合作作为先手棋,其核心载体儋州工业园的实践,更是将区域蓝图变为现实的精彩缩影。
站在儋州工业园区的观景台上,深儋合作区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丘林岳俯瞰脚下:双向六车道的柏油路纵横交错,深儋科创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热带阳光,远处塔吊林立,货车穿梭。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长满黄茅草的荒地。
深圳港儋州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坐落于儋州工业园内,是深圳港集团在海南自贸港的标志性物流园区项目。受访者供图
“从深圳盐田港的一线物流业务报关员,到海南自贸港的园区拓荒者,我的人生好像画了一个圈。”丘林岳笑着说。这位在深圳港集团工作了23年的“老港口人”,从物流业务报关员一路成长为投资运营负责人,却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期选择奔赴海南,成为“深儋合作”的拓荒者。
“我们赶上了第二个深圳机遇”
对于丘林岳而言,儋州与深圳的共鸣,首先是一种身体记忆。
2020年8月,儋州市与深圳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9月,丘林岳作为首批工作组成员踏上儋州土地。“当时从白马井高铁站出来,走的全是村道,园区只有两家饲料厂在运营。”他回忆刚来规划园区时的情景,汽车在村间土路上颠簸,窗外是齐腰的大片黄茅草在风中摇曳。这种荒芜中的生机感,与他近三十年前初到深圳时所见到的建设场景,产生了奇妙的重叠。他说:“那种味道很熟悉,是泥土、海风和新翻沥青混合的味道,是开发初期特有的气息,荒凉中孕育着无限可能。”
昔日的乡间小道已经变成纵横交错的双向六车道柏油路。受访者供图
这份跨越时空的“契合”,更真切地体现在人的精气神里。丘林岳至今记得,初到儋州时,当地政府团队的行动力令人动容:“每天傍晚七八点,工作会议一结束,便立刻带着同事赶往园区临时办公点,与深圳团队围坐畅谈,梳理当日进展、攻克眼前难题,常常一聊就至深夜,周末也始终坚守,一天都没落下。” 他说,“这种全身心投入建设的热忱,政企同心、并肩作战的氛围,瞬间把我拉回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那时没有‘躺平’,每个人眼里都闪着理想的光。”
选择从成熟的深圳盐田港来到儋州这片“热土”,对丘林岳而言,并非简单的职业调动,他坦言,在深圳的23年,他经历了从物流报关员到投资运营负责人的全过程,见证了盐田港从小到大直至成为世界级大港的辉煌。但当他站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期,面对海南自贸港时,他感到了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在深圳,我们是在一个已经非常优秀的系统里做优化,是‘从1到10’的精进。而这里,是‘从0到1’的创造。这种感觉,就像我父亲那辈人,当年有机会参与深圳特区建设一样,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此外,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联结,加深了他与这片土地的缘分。他母亲的名字恰好是“美兰”,与海口美兰机场同名。这种巧合让他觉得“这片土地与我有着天然的缘分”。当他第一次飞抵美兰机场时,这种因名字产生的亲切感,化解了初到陌生环境的疏离。
正是这些身体的记忆、人情的温度、历史的契机与个人的情感共鸣交织在一起,让丘林岳在儋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找到了与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初创时期相似的火热激情与无限可能。
模式创新 为区域协同“破题”
“深儋合作”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始于2020年儋州市政府与深圳港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并成立合资公司,由此嫁接深圳资源“唤醒”园区。2023年6月,粤琼两省签署《推动广东海南相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深儋合作提供了更高层面的战略支撑。
“我们从最开始的企业自主合作,发展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合作。”丘林岳表示,这种合作机制创新为深儋合作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深圳的研发能力很强,而且经验丰富。”丘林岳认为,深圳经验是“深儋合作”最宝贵的资源。将深圳的发展理念、产业规划和管理模式引入儋州,形成“深圳研发+儋州制造”的新格局。
前端产业规划、中端招商、后端服务......深儋合作团队将深圳市场化、专业化的园区运营经验系统引入儋州,构建了“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从前端的产业规划,到中端的精准招商,再到后端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形成了高效闭环。
2025年4月17日,深圳港集团和儋州工业园管委会及建投公司一行来到盐田港儋州现代物流中心项目进行调研。受访者供图
在团队的努力下,深儋合作区已引进深农集团、京东、欧亿家、东华软件等企业,深耕食品加工、医药、数字产业等领域。截至2025年10月,深儋合作区已注册企业28家,签约18家,落地行业龙头企业8家,总投资超16亿元。
这种高效源自“深儋合作”的机制创新。园区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国资平台—智库—企业”全链条合作体系,深圳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中心等机构深度参与规划。“就连园区的道路设计、产业规划都是深圳团队完成的。”丘林岳说。
“我们在产业引进之初就亮明底线、明确标准,有清晰的筛选界定,绝不盲目引进,只聚焦契合园区发展需求的优质产业。”丘林岳说,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与传统招商引资相比,能够更精准地选择符合海南自贸港发展方向的企业。
封关在即 在热土上“播种未来”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一重大节点让在琼湾区企业备感振奋。谈及机遇,丘林岳眼中难掩光芒:“这对我们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发展红利!”封关后,“零关税”商品范围将实现跨越式扩大,从目前的21%大幅提升至74%,覆盖约6600个商品税目。与此同时,加工增值达到30%的货物可免关税销往内地,双重政策加持下,不仅能显著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更将直接提升海南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深儋合作区服务中心是深化深圳与儋州跨区域协作的核心起步工程,标志着深圳港集团与儋州市的合作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黄倩 摄
“深儋合作已从产业园区这个‘点’,拓展到环新英湾这个‘面’,正迈向儋州全域的‘体’。”丘林岳指出,合作不再局限于深儋合作,而是拓展至环新英湾、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多个领域。
“深圳企业将继续带来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海南的政策优势相结合,形成‘海南政策+深圳产业+全球市场’的开放新格局。”丘林岳认为,湾区力量的核心是“赋能而非替代”,面对封关后的新机遇,团队计划进一步强化深儋合作区的产业定位。他表示,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热带农业食品加工和数字经济三大领域,推动粤琼产业协同走向深入。
五年前,他和其他8位同事组成的工作组在一片荒草中插下标尺;五年后,这里已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门户”。
五年来,他亲历了“深儋合作”从概念落到实地,从荒草变为热土。如今站在深儋合作区规划图前,丘林岳的目光依旧坚定:“如果有一天退休了,我能告诉后代,这片热土曾有我奋斗的足迹,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自豪。”
编者按
自贸港的画卷由万千奋斗者共同绘就,粤琼合作的桥梁由无数个体连接。11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30天倒计时的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方+即日起推出《自贸港的湾区力量》系列人物报道,将镜头对准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大湾区身影”。通过这些人物的立体展现,折射粤琼两地深化合作的内生动力与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