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甜甜
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27日即将开幕。人工智能(AI)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和落地载体。11月25日,记者对南京多家AI领军企业及生态街区进行实地探访,感受这座城市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兴起的“能”量脉动。从栩栩如生的数字分身,到“照镜问诊”的智能中医,从地上懂人心的智能座驾,到空中不断线的卫星互联——人工智能的“能”,不仅是令人惊叹的技术超“能”力,更是对千行百业的扎实赋能。在南京,“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提升效率、优化体验、重塑场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满满“能”量。
能“分身”:虚拟员工上岗,用户“分身有术”
笑起来肌肉自然提拉,唇周皮肤随表情形成细微褶皱,发丝随动作轻轻颤动……走进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块块竖立的屏幕上,数字人律师、主播、医生栩栩如生。正是这些“真假难辨”的数字人,让人类真正实现“分身有术”。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及数字技术等的发展,数字人的精细度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数字人走上不同工作“岗位”,加速融入日常生活。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在明确标识和规范监管的基础上,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虚拟现实(VR)全景和数字人等技术,拓展电商直播场景。记者了解到,数字人主播可以7×24小时在线,AI生成直播脚本,轻松实现“一键开播”,因此吸引了不少商家“尝鲜”。
在录入素材后,数字人系统可根据业务需求生成对应的虚拟形象,用于直播——不久前,“2025年江苏省数字消费创新场景和重点企业培育名单”正式公示,硅基智能当选2025年江苏省数字消费重点企业,其中数字人直播平台同时入选2025年江苏省数字消费创新场景、2025年江苏省数字消费十大典型场景。
“在政务、医疗、金融等场景中,AI被用于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毛丽艳表示,“同时,AI也正重塑内容创作生态,从短剧、视频到直播,人工智能已成为高效的‘内容加速器’。”
在硅基智能展厅,一部数字人微短剧正在播放——芭蕉掩映、亭台错落,古装人物穿行其间,互诉衷肠。该剧灵感源自唐代新罗人崔致远在南京的经历,基于百余字文本,团队借助AI大模型,生成了一集2分钟的动画作品。
“相较于传统影视形态,微短剧在AI应用上具备天然优势——从智能编剧到特效生成,再到数字人表演,AI正推动微短剧创作效率与表现形式的双重革新。”毛丽艳说,当前市场上AI微短剧的质量跃升速度令人惊叹,预示着一个“人人可创作”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能“问诊”:AI“老中医”把脉,智慧医疗走进生活
照照镜子就能看中医?
在位于AI时空·南京人工智能国际社区的南京浩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亲身体验了AI智能中医智诊仪。按照引导面对设备,首先进行舌诊——按要求吐出舌头,仪器自动拍摄记录;随后进入面诊环节,将下巴置于固定处,摄像头迅速捕捉面部图像;接着是脉诊——诊脉机器人的3根诊脉柱轻触左手手腕,伴随微弱电流声,脉象数据被精准采集;最后,填写一份近期身体状况问卷。仅需1分钟,“AI中医”便生成了一份体质健康状态辨识报告,不仅推测出记者可能存在的不适症状,还提供了个性化饮食建议。
这套系统背后,是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发的“灵山中医大模型”与“素山中药大模型”。浩鲸科技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浩鲸健康,推动中医药智慧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
浩鲸科技健康科技事业部总经理叶沁丹告诉记者,灵山中医大模型融合2000多部中医典籍、医案、国家标准、亿级token数据集,依托中药知识图谱与RAG技术,实现智能辨证、辅助开方、病历质控等核心功能,让名医经验数字化传承;素山中药大模型基于百万级本草知识库与《中医方剂大辞典》,提供药物配伍校验、用药安全预警、专病方案推荐等服务,提升了中药临床应用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能“上天入地”:智能汽车更懂人,空天互联不断网
在南京,人工智能的赋能正从地面延伸至天空,构建起“万物智联”的新图景。
地上,智能汽车正成为更懂你的伙伴。“我们重点研发‘舱驾一体’产品,大幅提升车载计算机响应速度,就像将手机的流畅体验‘复制粘贴’到汽车上。”在南京中科创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公司总经理黄飞演示了AI原生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的拟人化交互。“如今的车载AI不再局限于执行简单指令,而是能理解用户真实意图。例如,识别驾驶者疲劳状态后,会主动推荐附近咖啡店、调节空调或播放音乐提神。”黄飞说,汽车的“智商”和“情商”同步提升,“智能驾驶将更加拟人化。”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及端侧智能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已将技术赋能超过5000万辆量产汽车及6000万台物联网设备、10亿台手机。其南京研发中心正聚焦舱驾融合、星光夜视等前沿方向,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伙伴”。
“我们选择投资南京,看中的正是这里的产业生态。”黄飞表示,南京汇聚了从整车制造到软硬件开发的完整链条,得益于本地丰富的产业资源,中科创达已与华为、福特等多家驻南京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汽车技术的应用创新。
天上,卫星网络则为万物互联补上最后一块空白。在南京鹏鹄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了多款小体积、低功耗的5G NTN卫星物联网芯片。他们正做着一件很“酷”的事:为远在非洲、东南亚等偏远地区的重型机械,装上一双永不掉线的“太空天眼”。
简单来说,即便在完全没有地面信号的沙漠、深山或雨林中,依靠卫星网络,地上的挖掘机、起重机等“钢铁巨兽”也能实时将位置、运行状态等信息传回总部,实现全球互联“永不掉线”。该技术在应急救援、野外作业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南京创新生态的支撑。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鹏鹄物宇聚焦下一代通信技术。今年9月,公司南京研发中心落地建邺后,政府相关部门代表马不停蹄陪同企业创始人前往徐州,与徐工集团高层面对面洽谈。“政府不仅协助对接龙头企业需求,还全程护航合作落地,企业创新的信心也更足。”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芯片上星”将大幅降低通信成本,成为万物互联的新型赋能底座,而他们的目标是让卫星通信资费在3至5年内接近地面网络水平,让全球互联真正没有盲区。
南京人工智能,因何而“能”?因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之“能”。
以鹏鹄物宇、浩鲸健康所在的AI时空·南京人工智能国际社区为例。在这里,一个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的AI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这里不仅布局了AI大厂智核、AI总部园区,还打造了AI人才社区和AI时空公园,构建起“一核三片区”的协同发展格局。街区通过“大厂+大学+大所”联动机制,建设联合实验室、工程师技术中心等平台,推动算力、数据、政策等要素直达企业,为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提供了全链条支撑。
从数字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到AI中医的精准落地,再到天地一体的智联网络,每一个创新突破背后,都有政策引导、高校研发、产业链协同的共同作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街区到全球,南京正以系统化的创新生态,让人工智能真正“能”起来、“用”起来,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