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不会缺席,开海如约而至。这个浪漫的季节,会有一群封禁了4个月的海鲜与另外一群迫不及待的海鲜新的遇见,让青岛充满了有趣和闹腾。
每个岛城人心中都有一锅绚亮的头鲜儿,每个岛城人都知道有一种炫富叫青岛开海了。
青岛人吃海鲜,一直很认真。
一个城市一个味道,你的城市是什么味道?反正青岛开海后,处处都有海鲜的身影,其鲜味儿始终飘散在大街小巷中。岛城的鲜,鲜的透彻,鲜的深入人心,与脚下的风土物产连接起来,又渗透在百年文化里,最终汇聚成一句:“三天不吃鲜,走路打蹿蹿”。
如果你在街头巷尾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嫚,小伙,大姨,大叔,气定神闲的每人抱着一盆海鲜,那其实是在炫富。除了炫富,岛城吃货们炫的更是开海后的人间烟火。
没有海鲜的晚餐,不足以谈人生,海鲜在岛城是绝对的C位和王者,哪怕阻隔千里,一锅自由自在的海鲜便将我们紧紧相连。
一盆盆海鲜不单单是一种美食方式,更是一种族群标识,它关乎生活状态以及对自我的要求。
街头两个大姑娘小伙子啃着螃蟹腿,彼此交换个眼神,就能知道,“这是自己人”。什么口红自由,包包自由,都不如实现这样一份完美海鲜大咖的自由更妥帖。
一起在秋日里大快朵颐,无论是美食、风景,或是温柔的瞬间都值得被记录。
蟹子,嘎啦,厉虾,鲈鱼,鲍鱼,偏口,海虹,虾虎,八带,黄姑鱼......,似乎黄海的海鲜都游到我盆里了。不加一滴水的盐焗小海鲜,封神榜单里必须有它们的位置。
每一种小海鲜都有自己的故事。
徐似道《全宋诗》中螃蟹的故事:“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汪元量《鹧鸪天-潋滟湖光绿正肥》中蛤蜊的故事:“ 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熊鉴《咏虾》中虾的故事:“生前无滴血,死后一身红。”
范仲淹《江上渔者》中鲈鱼的故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苏轼《鳆鱼行》中鲍鱼的故事:“ 渐台人散长弓射,初啖鳆鱼人未识。”
故事还没完,最妙的是再来壶酒:“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辞。——杨维桢《春侠杂词》”
上述古人们的意思,用白话文来演绎就是:一盆海鲜下肚,人便活了过来,鲜味直往鼻子里钻,感觉全身毛孔都打开了。有虾有鱼有蟹有蛤蜊,所有的疲惫不堪尽数消解,心尖儿都是满满幸福感,没有什么比得上一盆海鲜更治愈。盆还在,海鲜没了,吃完一抹嘴角,拍拍浑圆肚皮,打上一个清脆饱嗝,完美。
对于地道岛城人,一盆海鲜足以慰风尘,一盆海鲜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这世间,最让我感动的无外乎这三句话:开海后给你带好吃哒,开海后请你吃好吃哒,我们去开海去吃好吃哒!
开海带来的雀跃永远比封海来的更猛烈,只因怀念那久违的爽快感和惬意感。开海的日子像夏天过去后送来的那一抹舒服惬意的晚风,跟晚霞轻轻碰在一起,也足够温柔浪漫了。
有一种炫富叫青岛开海了。开海后,我很忙,但是永远对海鲜有空。
上一篇:宋祖儿商业版图盘点
下一篇:父辈的荣耀热度破2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