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记者 詹钰叶)公募基金年内密集增聘基金经理,不少产品采取了数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模式。业内认为“共管”模式能降低产品对单一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同时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华泰柏瑞基金周三公告,华泰柏瑞稳健收益债券增聘基金经理刘礼彬,与原基金经理罗远航共同管理;在共管基金经理董元星离任后,今年4月13日~11月6日期间,罗远航独立管理华泰柏瑞稳健收益债券。浙商汇金聚利一年定开债本周增聘基金经理白严,并与原基金经理蔡玮菁共同管理该基金;在共管基金经理张少辉离任后,今年7月28日~11月6日期间,蔡玮菁独立管理浙商汇金聚利一年定开债。嘉实新起点混合、嘉实致信一年定期纯债债券、嘉实增强信用定期债券均宣布增聘基金经理吴翠,并与原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中信保诚嘉裕五年定开纯债、中信保诚嘉润66个月定开纯债、中信保诚稳达均增聘基金经理顾飞辰,同样采取“共管”模式。中银中短债债券、东吴货币等基金产品也在本周发布了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
据同花顺数据,目前有2841只基金(不同份额合并统计)为“共管”模式,超过全市场基金数的1/4;其中,2529只基金由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302只基金由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10只基金由四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以上采取“共管”模式的产品中,超四成为债券型基金(含可转债)。
有基金人士指出,“共管”产品可能是希望基金经理“以老带新”,为公司培养新生代基金经理;或是为应对风格频繁切换的市场而聘请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避免产品策略过于单一,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需要主动管理的产品上;也有可能是为资深基金经理卸任或离职做准备,让准备接任的基金经理了解产品风格并平稳度过交接期。
业内人士表示,“共管”模式产品风格往往相对稳定,也符合基金经理“去明星化”的趋势。而当策略上出现分歧时,共管基金经理或许需要更多时间去达成一致。无论是基金经理独立管理还是多名基金经理共管,最终还要用产品业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