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平安公告称,公司注意到路透社发布的一篇有关本公司被有关政府部门/机构要求收购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并承继其债务的新闻报道。公司严正声明,该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公司从未收到任何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相关要求。
此外,中国平安在公告中称,截至目前,公司没有持有碧桂园的股份。
中国平安曾是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2015年4月,中国平安以63亿港元(约人民币49.5亿元)收购碧桂园9.9%的股份,每股收购价为2.816港元,交易完成后,平安成为碧桂园的第二大股东。此后,碧桂园与中国平安在土地投资、营销、金融及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
得益于2015年楼市进入上行周期,碧桂园在2015年至2021年间分红稳定,并且在2017-2020年间具有较高的分红比例。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中国平安已累计获得来自碧桂园的分红49.7亿元。
但在入股碧桂园一年后,中国平安便不断减持套现。
据悉,中国平安分别在2016年中期、2018年中期、2021年末、2022年末进行减持操作。由2015年的9.9%降至2022年末的5.74%,期间完成套现47.9亿元。
虽有减持动作,但并未清空股份,持股比例一直处在杨惠妍之下。
根据碧桂园2023年中期报告,截至2023年6月30日,碧桂园持股5%以上的股东有两家公司,一家为杨惠妍的必胜有限公司,持股52.6%;另一家则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持股比例为5.37%。
今年8月10日,碧桂园发布亏损公告,称预计2023年上半年的净亏损将介乎450亿-550亿之间,向外界承认其遭遇阶段性流动压力。
8月11日,据港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平安资产管理在场内出售碧桂园1409.4万股,每股平均价0.98港元,套现1381.21万港元,完成交易后,平安资产管理持有的碧桂园持股数减为13.82亿股,股权由5.04%降至4.99%。
此后,再无中国平安减持碧桂园的消息。专业人士解释称,当持股低于5%时,后续减持便不需要进行披露。
如今平安向外透露,到三季度末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这意味着从8月11日至9月底之间,平安彻底清空了碧桂园股份。
险资投资策略:减持“地产股”,转向投资资产本身
中国平安作为“国内隐形地产大亨”,过去几年间曾先后重仓持股碧桂园、融创、华夏幸福、朗诗、旭辉等13家房企。在房地产行业流动性危机背景下,中国平安全面减持了地产股:平安系持有华夏幸福的净额已经从2022年初的36.21亿元降至年末的25.22亿元,股权占比仍为25.02%;对碧桂园的持股由2015年的9.9%到如今全面清空;对中国金茂的持股由14.02%降至13.36%;对旭辉控股的持股由2017年的10.12%到2022年末彻底清零。
平安不动产对房地产项目合作方的退出,是出于维护自身现金流安全的考虑,也是平安及时止损的常规动作。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间,多家险资先后减持地产股,如泰康人寿减持保利发展,大家人寿减持金地集团,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转让阳光城股份,前海人寿减持华侨城A。
今年以来,险资的投资策略由“地产股”转向资产本身,集中在商业地产、产业园区等不动产投资领域。如中邮人寿以42.56亿元摘牌北京昆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及债权,入主“中粮·置地广场”项目;国寿系企业以39.1亿元斩获世茂珠海综合体项目。
碧桂园遭遇阶段性流动压力
业内人士称,市场传出中国平安要收购碧桂园并承接其债务,可能与碧桂园自下半年以来遇到的流动性压力有关。
2023年8月8日,碧桂园两笔美元债约2250万美元的票息到期未付;8月11日,碧桂园管理层发布致歉信称,“企业目前正面对创办以来的最大困难”,正式承认出现流动性风险。
随后,碧桂园开始境内债务重组,9月20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其境内9笔债券展期全部获得通过,涉及金额合计约147亿元。
10月10日,碧桂园公开宣布将寻求境外债务整体解决方案,在公告中指出,其未支付某债务项下本金金额为4.7亿港元的到期款项。对于境外债务问题,碧桂园称,公司已启动境外债务重组,聘请中金公司和华利安诺基(中国)担任财务顾问,协助评估公司的资本结构及流动性状况,并制定整体的解决方案。
10月17日,“碧桂园N20250917”票息在宽限了30天后,也到了最后兑付期,但有投资人表示,到期当天仍未收到“碧桂园6.15% N20250917”的票息。
目前,碧桂园存续的公开美元债共有15支,存续规模93亿美元,今年内没有美元债本金到期,其中一年内到期规模有15.5亿美元。
今年,碧桂园的销售状况也未得到明显改善。
碧桂园公布的前三季度的销售数据显示,2023年1-9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1549.8亿元,同比下降43.9%,较2021年同期下降65.4%。其中,9月单月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61.7亿元,连续第六个月环比下降,同比下降80.7%,较2021年下降了86.5%。
碧桂园对此表示,在行业销售环境未明显得到改善的形势下,公司面临资产处置出售的重大不确定性,预计碧桂园的流动性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紧张。
在面临债务危机后,碧桂园开始把重心放在保正常运营和保交付方面。
据碧桂园官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全年累计交付约46万套,累计交付面积约5506万方。交付项目涉及31个省,237个城市,部分项目实现提前交付。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类似碧桂园债务问题的处理,可能需要一整套市场化的方案,以及房地产销售市场的真正复苏。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王健)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