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上市十多年后,茶叶市场终于又要迎来一家上市公司——澜沧古茶。
01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市场也相当可观。
与之相对的,是资本市场的冷清。
相比现制茶饮和即饮茶,茶叶市场规模其实更大。2022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高达5706亿元。
但在现制茶饮领域,奈雪的茶成功上市,喜茶、蜜雪冰城也接近上市。即饮茶领域,农夫山泉、康师傅和统一等行业龙头也早已上市。
在茶叶市场,却一直有“7万家中国茶企不敌1家立顿”的说法。仅普洱茶这一领域,就有超过700家企业。但根据农业部的数据,50%以上的茶叶企业年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
由于品牌众多且分散,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整个茶叶市场目前仅有天福成功在港股上市。
近几年,八马茶业和中国茶叶也纷纷寻求A股上市,都以失败告终。
澜沧古茶也曾于2020年7月申请A股上市,但在2021年5月上会之前撤回了申报材料。2022年5月,转战港股,最近终于通过聆讯,拿下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在招股书中,澜沧古茶对于企业优势的描述是,是中国极少数在原材料管理、产品开发、生产、终端客户触达和会员服务方面均拥有经验的茶公司之一。
体现到实际数据上,是公司的毛利率高于其他茶企。近两年,澜沧古茶的毛利率均超过60%,而中国茶叶仅为42.36%,八马茶业最新数据中毛利率则为53.76%。
尽管毛利率领先,但是对比还未上市的其他几家茶企,澜沧古茶的现状还是让人担忧。
去年的招股书中,2021年,澜沧古茶在普洱茶产品中市场份额为2.8%,排名第二。但是相比第一名的大益,销售额相差超过10亿元,相比第三名的中国茶叶却只是略高。
而在更新的招股书中,2022年,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飙升到了4.4%,澜沧古茶则下滑到2.4%,领先第四名和第五名也并不算多。
市场份额的下滑,来源于盈利能力的下降。
2021年,澜沧古茶收入达到5.59亿元,相比2020年的4.05亿,同比增长38%,净利润也由1.23亿元增长至1.29亿元。
然而2022年,收入就下滑到了4.63亿元,营收同比下降约17%,净利润也下滑至0.7亿元,同比下降45%。
公司将2022年的业绩下滑归结于疫情影响。
然而疫情放开后的2023年上半年,澜沧古茶收入基本持平,为2.32亿元,产品销量仅为332吨,较2022年同期的345吨仍略有下降。
对比之下,八马茶叶近几年收入和净利润均稳步增长,中国茶叶的收入表现也明显强于澜沧古茶。
困境还不止于此。
在销售渠道上,与众多传统茶企一样,澜沧古茶的销售战略也是经销为主、直营为辅。目前共有557家线下门店,其中23家为自营门店,534家为经销商营运的门店。
然而经销商话语权过大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不少人关注。近几年来,澜沧古茶也一直在采取新设直营店的手段来增加直营收入占比,但资金和管理上仍存在不小的挑战。
除了线下渠道,澜沧古茶近几年逐渐涉入的线上销售渠道也存在不小的问题。2023年上半年,澜沧古茶线上销售渠道产生的收入为2775万元,同比下滑约5%。
尽管距离上市越来越近,但是距离成为一家成功的茶企,或许还有一定距离。
02
茶叶和白酒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为被视为送礼的最佳选择之一。
然而,相比茅五泸这类强势酒企,茶市场一直没有诞生类似的“茶中茅台”。
一方面,在高端圈层,茶叶一直是送礼的最佳选择之一,古树也屡屡卖出高价,甚至叶子还在树上,就已经被卖完。
但另一方面,在普罗大众的视角来看,传统茶叶从经营模式到运营理念,都还停留于农产品的形态。
这种滞后导致的落差,一直存在于传统茶企中。
数据显示,中国茶园面积占到了世界茶园面积的75%,但产量只占45%左右,在八大产茶国中,产出效率最低。
因为中国茶园有60%位于陡坡,难以运用大型机械种植或采摘,相当依赖人力,这也是过往传统茶企的宣传重点。
对于传统茶企而言,核心的竞争力包括对稀缺产地的控制和零售经营管理能力。
然而当销售渠道逐渐拓宽、零售进入新时代后,这种核心竞争力的魔法开始失效,传统茶企就陷入了停滞,比如早已港股上市的天福。
2007年,天福的营收就达到了13.8亿元,成为了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
2008年,天福定下十年蓝图,天福创始人还喊出了要做“茶叶领域星巴克”的口号。
在随后的两年间,天福的营收和净利润均翻倍跳升。到2011年,天福茗茶的连锁店已经超过1000家,并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这一年,天福的营收增长到了17.53亿,净利润也达到2.94亿。此后,天福的营收开始持续下跌。
直到2018年,追求标准化跑量的小罐茶凭借着标准化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和品类升级、品牌打造,横空出世。
一年内,小罐茶就赚到了20亿元,而天福这一年收入仅16亿,相差近4亿。
尽管小罐茶后续乏力,而天福再次获得增长,但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那就是,随着消费者逐渐变得年轻,传统茶企那套“苦大仇深”的故事逐渐失效。
尽管在送礼的圈层中,“高端”的故事仍旧吃香,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体验比稀缺更加重要。
稀缺的珍贵产地加上炒制的非遗大师,曾经成就了西湖龙井。高端货的稀缺,同样也导致用户圈层难以打开。
目前,年轻人的口味正经历从奶茶到果茶再到原叶茶的转变,但是传统茶企难以跟上时代的营销和运营,无法让年轻人对单个品牌形成清晰的概念。
对于年轻人来说,相比“物以稀为贵”的原叶茶,更多人可能只会选择东方树叶。
结语
一直以来,澜沧古茶都在讲着景迈山古茶林和制茶经验超过50年的创始人杜春峄的“高端”故事。
然而从天福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高端”故事还能讲多久,又能否维持澜沧古茶来之不易的地位,或许还值得时间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