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监会发布“827新规”以来,再融资市场节奏放缓,终止定增、调减募资规模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为进一步严格再融资监管,把握好再融资节奏,沪深交易所日前发布了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的具体措施。
来源:摄图网
再融资新规明确,划定五道“红线”
11月8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的具体措施,划定五道“红线”。
一是严格限制破发、破净情形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资预案董事会召开前20个交易日、启动发行前20个交易日内的任一日,不得存在破发或破净情形。
二是从严把控连续亏损企业融资间隔期,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连续亏损的,本次再融资预案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不得低于18个月。
三是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性投资比例较高情形的,须相应调减本次再融资募集资金金额。
四是从严把关前募资金使用,上市公司再融资预案董事会召开时,前次募集资金应当基本使用完毕。同时,上市公司需充分披露前募项目存在延期、变更、取消的原因及合理性,前募项目效益低于预期效益的原因,募投项目实施后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司资产质量、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相关情况。
五是严格把关再融资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业的相关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项目须与现有主业紧密相关,实施后与原有业务须具有明显的协同性。督促上市公司更加突出主业,聚焦提升主业质量,防止盲目跨界投资、多元化投资。
在从严从紧把关的同时,为保障上市公司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交易所作出三点安排: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再融资不适用本次再融资监管安排;融资金额不超过3亿元且不超过净资产的20%可以适用简易程序,采用简易程序的再融资不适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相关监管要求;董事会确定全部发行对象的再融资不适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相关监管要求。
此外,重组配套融资的监管安排根据募集资金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配套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的,适用本次再融资监管安排关于破发、破净的要求,用于《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上市类第1号》规定的其他用途的则不适用。
为有效做好衔接,本次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适用于实施后新受理的项目,前期已受理、目前处于审核阶段的项目则不适用。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此次表态表明又一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正式落地,向市场传达积极信号,市场情绪和景气度有望持续修复。
沪深再融资“零受理”两月,30余家公司缩减募资额
此前在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提出“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平衡,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
8月27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明确了当前再融资监管的总体要求。而据沪深交易所网站,最新受理的一批再融资项目均定格在8月25日。
据平安证券研报,2023年9-10月,A股再融资节奏有所放缓,新增实施再融资家数为72家,合计募集资金689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滑19.1%和57.9%。
而8月27日至11月8日,多家再融资申请已获交易所受理的企业选择主动撤回申请文件,包括红豆股份(600400.SH)、新凤鸣(603225.SH)、华铁应急(603300.SH)、万科A(000002.SZ)、海大集团(002311.SZ)、鹏鼎控股(002938.SZ)、新锦动力(300157.SZ)、方大特钢(600507.SH)。
其中,万科A的预计融资规模达到150亿元,鹏鼎控股达到39.67亿元,方大特钢的融资规模由31亿元调减至17.96亿元,其余公司的预计融资规模均在20亿元以下。
据悉,万科A的再融资申请于2023年5月19日获得受理,5月24日交易所即发出审核问询函,但公司三度延期回复,直至8月31日主动撤回申请文件,并在公告中称撤回原因系当前A股股价处于低位。
鹏鼎控股的再融资申请于2023年2月24日获得受理,3月5日公司收到交易所审核问询函。交易所关注到,公司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持有货币资金59.46亿元,仍拟募集4.6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9月25日,公司撤回申请文件,后在公告中称系由于市场环境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鹏鼎控股的募资规模原为不超过40亿元,3月决定将董事会决议日前6个月内已投入及未来拟投入的财务性投资金额3271.42万元从募集资金总额中扣减,扣减后募资金额调整为不超过39.67亿元。
10月26日,合兴股份(605005.SH)的再融资申请遭上交所上市委“暂缓审议”。公司拟募资6.10亿元,全部用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但其消费类电子产品毛利率高于同行、存货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波动较大引起上市委注意,上市委还要求公司进一步说明“前次募投项目实施和实现效益的相关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此外,在“827新规”发布后,誉衡药业(002437.SZ)、圣诺生物(688117.SH)、昇辉科技(300423.SZ)、达嘉维康(301126.SZ)、阳普医疗(300030.SZ)、岱勒新材(300700.SZ)、金刚光伏(300093.SZ)等多家公司也主动终止定增。由于方案到期自动失效,新元科技(300472.SZ)、立方数科(300344.SZ)等公司的定增已终止。
另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自8月27日至11月8日,至少有35家上市公司宣布调减再融资募资规模。
其中,调减金额超过10亿元的公司包括新城控股(601155.SH)、胜华新材(603026.SH)、方大特钢等。
新城控股的募资总额上限由80亿元调整为45亿元,胜华新材由36亿元调整为19.90亿元,方大特钢由31亿元调整为17.96亿元。此前,胜华新材曾在7月14日将其募资额由不超过45亿元调整为不超过36亿元。
东宏股份(603856.SH)亦在8月28日和10月27日两度调减募资规模。公司在再融资申请于2023年4月获得受理,募资总额不超过5.85亿元,“年产7.4万吨高性能复合管道扩能项目”“新型柔性管道研发(氢能输送)及产业化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分别拟投入2.30亿元、2.05亿元、1.50亿元。
8月28日,东宏股份将“新型柔性管道研发(氢能输送)及产业化项目”的拟投入金额调减至7316万元,10月27日将该募投项目直接取消;“补充流动资金”的金额先被调减至1.09亿元,后进一步降至7800万元。目前,公司再融资募资规模为不超过3.08亿元。
与东宏股份类似,胜华新材、傲农生物(603363.SH)、方大特钢、首都在线(300846.SZ)、宏润建设(002062.SZ)、漳州发展(000753.SZ)、芭田股份(002170.SZ)等公司也取消了部分募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