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后,近日高盛、瑞银等机构陆续发布2024年宏观经济展望,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增持A股。
01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11月13日,高盛发布2024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及股票市场策略报告。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预计,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在2024年将分别上涨12%和16%,维持对A股的增持立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7日发布消息,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5.4%和4.6%,较10月份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表示,预计2024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达到4.8%,比IMF的预测值更高。
究其原因,闪辉解释称,明年4.8%的增速意味着稳定的消费前景、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以及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等领域更大比例的投资。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预计2024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放缓至4.4%。2024年消费和服务业延续复苏趋势。
汪涛进一步表示,随着服务业进一步复苏,2024年消费将继续常态化,预计居民实际收入将增长5%左右。
图片来源:pixabay
02
A股估值有较大吸引力
中国股市估值位于偏低的位置,对海外投资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富达国际亚太区股票投资主管Marty Dropkin近期表示,对于中国市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从长期投资角度来讲,鉴于目前的估值水平,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态度越来越乐观,尤其是一些个股标的和行业机会。
“由于对地缘政治和流动性因素的敏感度较低,股票风险溢价进一步提升,A股仍然具备吸引力。新基建、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供应链以及大众市场消费等板块值得配置。” 在刘劲津看来,目前A股估值处于低位,随着明年海外投资者情绪逐渐恢复、风险偏好趋于正常,他们对A股的仓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03
长线增量资金加速入市
长线资金正积极入市。10月29日以来,超10家公募密集自购,自购金额合计18亿元,彰显了机构对A股长期投资机会的信心。
除了公募密集自购以外,资金端更多积极信号显现。首先,ETF成为资金的重要配置工具,据Choice估算,截至11月10日,下半年以来,权益类ETF净申购额超过2500亿元,如若从全年来看,净申购额超过4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央汇金发布公告称买入ETF,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
其次,商业保险公司将加强长周期考核。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实施三年长周期考核。此举意在引导长线险资入市、活跃资本市场。
第三,近期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回购公告,用“真金白银”向市场传递信心。近年上市公司出现过两次回购潮,分别是2018 年7月至2018年底和2022 年3 月至5月。上市公司密集出资回购股份,一定程度上表明,权益市场进入低估区间。
此外,11月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各项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内“聪明资金”,推动行业机构强筋壮骨,切实提升专业投资能力和市场引领力,走好自己的路。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的18%,但A股在全球资产配置的各种指数中占比不到3%,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继续拓展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吸引更多长线资金积极参与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