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情在创业者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注意,直到中期和后期才追悔莫及。有时候是股权纷争问题,有时候是没及早意识到融资的代表。总之,创业者融资应该避免踏入以下几个坑内,才能走得更长远。
首先,不应该在天使轮的时候让出过多股权。天使轮投资股权的最佳稀释比例是,10%以内。
如果给天使轮15%的股份,正常来说,还要做一个10%的员工期权池。天使轮之后,再经过几轮融资,创始团队保有的股份就只剩1/3了,而此刻距离上市(假如有的话),至少还要融资3轮。创世团队永远是公司的核心,若创世团队没有相应的股权,将使得公司人心涣散。股权的过度稀释会导致创始团队对公司控制权的旁落,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均不罕见,例如一号店、雷士照明等。所以建议在天使轮时期就减少股权稀释的比例。不要以出卖未来公司管理权的代价来换取融资,这是饮鸩止渴。
创业者融资,这些坑一定不要踩
其次,要理解资金以外的价值。创业者融资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目的很简单,就是获取创业公司发展必须的资金。
第二个目的则是获取资金以外的价值。好的投资机构的投资,钱是“含金量”最低的一部分,更大的价值在于机构带来的资源。这个资源一方面是他们的品牌价值,获得头部机构的投资,相当于得到了一种认可与背书,在公司进行下一轮融资时,成功的机会更大。
另一方面是机构投后服务的价值,这包括商业和产业资源的对接,被投企业之间的协同,以及资深投资人在经验方面的指导。
创业公司在初期很难找到大客户,而没有标杆客户也让公司很难获得其他客户的信任,最终走入下降的恶性循环。有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如果能帮助公司对接大客户,能让他们更快的步入正轨。优秀的机构通常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和赛道有很深的布局,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后可能会发现这个机构的被投公司有不少是自己所处产业链上的公司,有机会形成业务上的协同,这对于公司在初期的成长非常有益。
创业者融资,这些坑一定不要踩
很多初次创业的创业者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商务拓展或团队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而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直接导致初创公司夭折。资深投资人们近距离观察或参与过很多创业公司从0到1的过程,对于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比较有经验,创始人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如果能坦诚地与投资人深入交流,很可能就跨得过这些坎。所以,创业者们在选择投资机构时,除了看谁给的钱多外,更需要看投资机构的实力以及与自己的匹配程度,得到好的投资机构的投资,能够提高“脆弱”的创业公司存活和壮大的几率,并可能帮他们更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后,追求高估值会导致适得其反。诚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能融到更多的钱对于公司是有利的,但是提早丧失过多的控制权以及估值过高同样不利于在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创始团队必须把握好这个平衡。
对于估值,底线是公平而有价值。创业者可以这么进行判断:假设在新一轮融资中,创业公司出让了n%的股份,若剩下的(100-n)%的价值超过原来整个公司的估值,那么这个估值对创业公司就是相对公平而有意义的。
另外,估值过高还有一个隐患,就是让下一轮的投资机构放弃投你。相比创业者,投资机构对于融资市场的整体情况更加清楚,他们明白什么样的公司应该以什么样的价格投资才更合理,估值过高的公司对于他们不是一个很好的标的。而即便创业公司在之前的一、两轮中以高估值获得了融资,在后期融资时还是会“劝退”投资机构,最后导致自己“钱烧完”死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公司创始团队在获得了合理估值的融资后,一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过度“烧钱”,一边把精力专注在业务上,尽力提高造血能力,毕竟钱很重要,练好内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