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很难,但是雷军认为一定要造。因为只会做手机、做系统的,还只是传统的企业,只有进入新能源造车,才能真正的打通任督二脉,像一个新型的企业。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媒体上欢欣鼓舞地评价了小米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他欣喜地指出:“收入709亿元,重新开始正增长!经调整净利润60亿元。其中,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 17亿元。” 小米的业绩已经恢复了增长,这才是造车的基础。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了709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5%。这个数字显然表明,小米已经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了稳健的增长。同时,小米在该季度实现了60亿元的经调整净利润,这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业务效率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
然而,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小米在创新业务方面的投入。雷军提到,公司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的投入为17亿元。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已经能看出小米对新兴业务的决心和重视。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小米显然希望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
同时,小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值得一提。根据财报,小米在第三季度的研发支出为50亿元,同比增长了22.0%。这个数字占到了小米总营收的7%以上,表明小米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决心和投入。研发人员占比已经超过了53%,这表明小米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之高。
此外,小米集团的新战略也值得一提。雷军宣布小米的战略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而其中的关键支撑就是小米澎湃OS系统。这个新的战略意味着小米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将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业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这对于小米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不玩生态圈的企业,几乎会面临未来很大的挑战,就像格力虽然是做家用电器的,但是也声称做了手机。
而在这个财报周期内,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也有了新的突破。根据财报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人民币416亿元。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1.8百万台,同比增长4.0%,环比增长27.0%。这个数据表明,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雷军对小米手机信心满满,就在这两天他还指示公司法务部门要抓出黑小米的水军,因为水军们黑小米黑的太厉害了。
备受关注的还有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财报中提到,小米汽车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工信部公布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文件中,小米汽车位列其中。这标志着小米汽车已经正式进入了公示阶段,距离正式推出又近了一步。
根据公示文件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的产品商标为“小米牌”,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产品名称为“纯电动汽车”。注册地址为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兆丰产业基地同心路1号,生产地址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
看来北汽给了雷军的造车资质。
近日,小米汽车的外形设计被网友曝光,微博上有网友笑称其侧面看起来像保时捷卡宴,于是就给小米汽车起了一个戏谑的名字——“保时米”。这一命名不仅为小米汽车带来了一定的趣味性,还为其增加了不少曝光度。
根据此前的报道,小米汽车首车定位C级豪华轿车,售价可能在30万元以上,高配版甚至可以达到40万元。而现在又有消息称,小米汽车已经开始了小批量试生产,计划在今年12月开启批量生产,明年2月正式上市。
在小米宣布造车的世界里,申报信息的披露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米汽车,这个看似只存在于理想中的产物,已经在现实世界中初现雏形。根据申报信息,小米汽车的品牌就是小米牌,车尾部标识醒目地写着“北京小米”,而背后的推手正是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无疑标志着小米与北汽集团在造车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
小米汽车巧妙地借用了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资质,但实际的生产仍然在北京亦庄小米工厂进行。这种合作模式或许是解决小米在生产制造上的难题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展示了小米对未来的独特眼光和决心。
这份财报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小米集团的前进的速度和能力。不仅收入重拾增长,创新业务和核心技术研发也取得了突破。随着新战略的推进和小米汽车的逐步落地,小米造车终归实锤。
小米与华为在造车领域的战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家巨头都把触角延伸到汽车领域,试图为用户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态。在2022年8月11日的发布会上,雷军用短短5分钟时间,公布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他计划在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以全资模式布局汽车领域。已经组建了500人规模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首期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这看似是个激进的目标,但却是小米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战略决心的体现。
有趣的是,自动驾驶并不是小米在电动车领域的唯一布局。根据天风国际的研报,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预计将于2024年发售,关键卖点包括自动驾驶、软件生态、800V快充与动力配置,预计售价低于30万元人民币。如果售价接近25万元或者更低,则出货量还有上调空间。
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小米汽车的发展道路并非坦途。据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中国的电动车制造商已经从487家减少到不到50家。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五年中,有430多家电动车制造商在激烈的竞争中消失或即将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汽车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两条腿”走路。在布局纯电的同时,发力增程。一个月前,小米汽车传出要“上马”增程的消息。小米汽车在小米招聘官网发布了一条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工程师招聘启事。这无疑为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计划第一年销售10万辆,此后3年累计交付90万辆。尽管小米汽车一直备受瞩目,但年均30万辆的销量对于一个新创汽车品牌来说并不容易,何况是主打纯电的新品牌。
小米汽车的发展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技术、丰富的软件生态、高效的充电解决方案以及增程系统的研发,都展示了小米对未来交通领域的深度布局和决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小米汽车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