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投资者在今年的整体投资偏好和选择是怎样的?近日,机构发布年度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居民可投资产结构中,现金及存款占比持续上升,整体风险偏好明显下沉,资金转入安全边际更高的资产中。
长期理财补充养老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和蚂蚁理财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居民的资产配置风险偏好整体下降。
《报告》发现,在居民金融健康度方面,采取各类财务管理措施的家庭占比均有小幅下降,设立财务目标和进行财务规划的意识有待提高;将长期理财用作补充养老金的居民比例继续大幅提升,由2021年的10%、2022年的26%提高至今年的45%,尤其是40岁以上群体中,该比例达到了58%。
从投资理财的年化收益预期来看,2023年预期为“保值-不亏就好”和“0%-5%”的占比分别为32%和22%,是近三年的最高值,合计超过50%。其中,预期收益区间为“0%-5%”的从2022年的13%大幅上升到今年的22%。
理财产品配置体现避险特性
《报告》显示,在投资理财行为方面,2023年居民期望收益逐渐降低,理财产品配置偏好更加集中和偏于保守,公募基金配置继续降低,其中权益类配置降低、固收类增加,体现出避险的特征。银行存款类、公募基金和债券类资产仍然是2023年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
《报告》从配置、选品、长期投资行为三方面分析了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特点。《报告》发现,在配置方面,居民的资产配置风险偏好整体下降,保险配置比例稳中有升。在选品方面,居民更加理性,成本敏感度上升。居民对于基金公司品牌和明星基金经理的关注倾向明显减弱,历史收益仍是投资者购买基金最关注的因素。
反映在资产配置上,银行存款类(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公募基金(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和债券类(包括债券或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是2023年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其中,银行存款类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达到74%。公募基金配置仍居于居民配置品类的第二位,但比例继续大幅下降,从2021年的44%到2022年的38%降至今年的31%;而从公募基金配置种类的问题回答可以看到,选择公募基金的受访者也有大部分配置的是偏债的公募基金。债券类资产在2022年取代股票成为居民配置最多的三类资产之后,今年继续增加6个百分点,达到27%。
长期投资意愿两极分化
同时,《报告》也关注了居民在未来对这些配置品类的增减持意愿。公募基金、信托、股票、投资性房产的增持意愿持续走低,存款、债券类配置意愿仍在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居民资产配置的集中度,提高了偏债资产的配置比例。私募基金、房产配置有微弱降低。整体来说,权益类配置(股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下降。
此外,《报告》发现,尝试过专业投顾业务的人群占比由去年的21%增至今年的27%,居民对专业投顾的信任在逐渐建立。未尝试基金投顾的投资者,最大原因是对新兴业态不了解,持谨慎态度,其次则是认为自己可投资资产较少,没有必要使用投顾服务。《报告》认为,专业的投顾业务应当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多元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之上。当前可投顾资产仅包括公募和私募基金,这或许一定程度限制了投顾能力的发挥空间。
《报告》还显示,2023年居民对于长期投资的意愿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去年,66%的受访用户愿意持有理财产品的时间在一年以内,其中25%的用户不愿意持有理财产品超过三个月。今年,不愿意持有超过三个月的和愿意持有五年以上的用户占比均较去年提升1个百分点。 华商报记者 李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