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近年来,外商独资公募在境内加速布局。新年伊始,又一家外商独资公募获准展业。
2024年1月2日,联博集团宣布,旗下的外商独资企业联博基金于近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由此,联博基金成为继贝莱德、路博迈、富达、施罗德之后的第五家新设外资独资公募基金。
尽管外商独资公募在全球资产配置、资产管理和运作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短期仍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外商独资公募不断扩容、密集上新,但公募管理总规模仅约2500亿元。此外,近两年A股市场震荡行情中,这些外资机构管理的产品亦出现了较大亏损。
获准展业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联博基金于2023年3月取得公募基金牌照。时隔10个月,2024年1月2日,联博集团宣布,联博基金已获得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成为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联博基金表示:“联博基金正式获准展业,是联博集团在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里程碑。”
据悉,联博集团自1997年于中国香港设立办事处以来,稳步拓展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2006年,联博集团成为全国社保基金首批境外投资管理人之一,并于2008年、2014年分别取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2017年,联博集团进驻上海,并于2018年获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资格。
通常情况下,新设立的基金公司自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应当发行公募基金产品。接下来,联博基金会率先布局怎样的产品?
联博基金总经理钱峰表示:“联博基金已经组建了一支管理经验丰富、投研实力出众的本土团队,致力于深入洞察国内投资者的需求,以此发掘并捕捉中国市场广阔的投资机遇。凭借联博全球的投资能力和本土经验,我们期待为更广泛的中国投资者提供独具特色、专业创新的产品,以及全方位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联博集团成立50多年来专注于主动投资,覆盖股票、固定收益、多元资产、另类投资领域。截至2023年11月30日,该集团的全球资产管理规模达6960亿美元。联博集团称,联博基金以研究为本,并计划陆续引入联博全球成熟的投资理念与工具,力争为中国投资者带来差异化的投资产品。例如,在股票投资方面,联博基金将持续运用“量化基本面”的投资策略,将量化模型和基本面研究相结合,捕捉具备吸引力的价值投资机会。
据记者统计,目前,在华获批展业的外商独资公募共计9家。其中,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安联基金6家公司以申请设立新公司的方式取得公募牌照。
除设立较晚的联博基金、安联基金之外,其他4家外商独资公募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展业。Wind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这4家外资公募已发行产品共计15只,规模合计274.66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为222.78,占比81.11%。此外,各家首发产品股债参半,但2023年以来,各家新发产品主要以债券型基金为主。
具体来看,最早成立的贝莱德基金目前旗下共有7只产品,其中4只为偏股混合型基金,3只为债券型基金,合计总规模为86.79亿元。其于,2021年9月发行的首只产品为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其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最新规模接近30亿元。
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施罗德基金均于2023年开始展业。
路博迈基金一年内迅速发行了5只产品,首只产品选择了债券型基金。该公司最新公募管理规模合计近115亿元,其中债基规模占绝对比例,达111亿元;富达基金首只产品选择了股票型基金,即富达传承6个月,最新规模10.16亿元。11月,发行了富达裕达纯债基金,募集规模超50亿元。进入2024年,富达即将发行第三只产品,仍选择了债券型基金。2023年12月26日,施罗德基金在中国市场的首只公募产品——施罗德恒享正式成立,规模为12.84亿元。
业绩表现欠佳
对于外商独资公募的问世,业内曾经一片惊呼“狼来了”。但三年以来,外商独资公募发展较为迟缓,旗下权益类产品业绩普遍出现亏损。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5日,上述4家外商独资公募布局的15只产品中有9只产品成立以来收益为负。其中,权益类产品亏损面积和幅度较大,除2023年12月刚刚成立的路博迈中国医疗健康微幅盈利0.6%之外,其他产品收益悉数告负。尤其是产品成立较早的贝莱德基金,其旗下贝莱德中国新视野、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和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成立以来已分别亏损42.33%、33.69%和18.31%。
此外,宏利基金、摩根资管和摩根士丹利基金3家合资转独资的外资公募尽管在中国展业更早,但规模增长并不显著,近两年旗下产品也出现较多亏损。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5日,上述3家外资公募除了摩根资管公募管理规模超过千亿,行业排名第41位之外,宏利基金公募规模仅为675.73亿元,行业排名第70位,摩根士丹利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仅211.11亿元,行业排名第109位。
上述3家外资公募近两年有业绩记录的产品共计160只。近两年,这些产品中,收益为负的产品数量占比为76%:有86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20%,其中35只产品亏损超过40%,摩根核心精选A、大摩基础行业、摩根内需动力A、摩根转型动力A、摩根整合驱动A这5只产品近两年亏损幅度甚至超过了50%。“一些在国外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能够直接适用于中国的市场。业绩不佳反映出外资机构在调整其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方面面临挑战。”华东一位公募人士告诉记者,外资巨头入局中国公募市场,将会为国内投资者带来成熟专业、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国内相关业务的国际化。但同时,短期的“水土不服”或难以避免,国内外资本市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那些在国外取得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能够在A股市场取得相同效果。
多位基金行业人士认为,外资公募旗下产品表现欠佳也与整个市场行情周期有关。近两年A股市场震荡明显,不仅是外资机构,国内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因踏错行情节奏,或局限于自身能力圈,不仅没能获得超额收益,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
一位华南地区的基金经理表示,市场震荡考验投资的“真功夫”。外资机构在投资方法上不应简单照搬海外经验,而应结合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调整,包括对政策、资金、市场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出色的业绩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在基金发行方面,与本土渠道的积极合作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