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打乱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部署,各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动。就在这几天,从伊拉克传来了对中国利好的消息: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举行了西古尔纳1期油田牵头合同者交接仪式,中国石油(CNPC)正式接替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该油田牵头合同者,同时也是最大持股方。在交接完毕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正式退出了伊拉克的石油和天然气市场。
西古尔纳1期油田位于巴士拉西北约50公里处,是伊拉克最大,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估计年原油产量超过2500万吨,预计可采储量超过200亿桶。这是中东能源格局、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变的标志性事件,“中进美退”成为大势所趋。
(西古尔纳1期油田牵头合同交接仪式)
其实,中国能源企业早就参与了伊拉克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务,但总体来讲是“欧美吃肉,中国喝汤”,欧美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尽享两次伊拉克战争带来的“红利”,在美军的安全保证下,长期占据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主流。那么,为何现在会出现这样重大的变化呢?
(位于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的西古尔纳1期油田)
首先是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一直秉持公平、客观和公正立场。自从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一直给予伊拉克人道主义帮助,并在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的重大国际场合为解决伊拉克问题公道发声,所以伊拉克对中国积累了信任感。在2022年6月,中国援建伊拉克1000所学校的教育项目正式全面启动,相比之下,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并未给伊拉克带来和平,伊拉克战后教育系统依然是长期荒芜的状态,而中国援建让伊拉克看到了希望。而且这仅仅是中国援建伊拉克项目的一小部分。
(中国援建伊拉克1000所学校的项目启动)
其次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持续扩展,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众多国家看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中国石油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更让伊拉克刮目相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技术是一项高科技,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掌握了这个领域的技术,而中国就能完美取代欧美能源巨头。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是真正的双赢。
最后,中国外交近些年持续发力,推动了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这有利于什叶派占主要地位的伊拉克巩固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专心发展经济。
(美国驻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在去年底屡遭袭击)
而美国在中东则是另一番景象。美国从奥巴马执政时期就确定了从世界热点地区逐渐撤出军事力量、集中在亚太地区对抗中国的战略,在拜登执政时期完成了从阿富汗撤军,也从伊拉克撤离了大部分军队。但是为了配合这一“收缩”战略,美国在2010年代策划了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结果导致中东和北非地区数个国家出现政权更迭、社会混乱、各种势力争权夺利、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组织趁机坐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内战,包括伊拉克。
可以说,伊拉克和叙利亚持续至今的战乱,正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一手造成的。去年10月巴以再次爆发冲突,也门胡塞武装借着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机会制造了红海航运危机。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在二战之后单方面支持以色列建国、放纵以色列长期欺压拥有合法建国权力的巴勒斯坦造成的。
(战火已经摧毁了叙利亚的大部分城市)
美国在中东地区拥有大量军事基地,长期以来动辄就对怀疑“涉恐”的国家和地区发动空袭。而在全球战略转向针对中国后,美国还不打招呼就撤走驻当地的美军,致使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美国的这些做法既暴露了自己的虚弱,又给自己打上了“搅屎棍”的标签。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像西古尔纳-1油田这样的中东当地最优质的资源,当然会选择中国而不是美国方面进行合作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从奥巴马政府“押宝”页岩油、页岩气开采技术获得成功后,美国逐渐实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的自给自足,还能够大量出口,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对美国来说已经不再是生死攸关的了。因此美国放弃控制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也有内在的利益驱动。
伊拉克这次将本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交由中方做“牵头人”,是整个中东的天平向中国一边倾斜的一个缩影。不过这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期间可能还会不断出现波折,我们也需要做好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