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只写有深度的文字】
《中餐厅》第三季自开播以来,就争议不断,黄晓明一人撑起了整档节目的热搜话题。
黄晓明出道以来的人设一直是霸道总裁,在《中餐厅》第三季中,黄晓明更是将霸道总裁的人设贯彻到底,强硬且患有中年王子病的明言明语,彻底将员工们逼疯。
杨紫手受了点小伤,觉得涂点药就可以了,黄晓明瞬间霸道总裁附体:"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在决定餐厅菜单时,到底是单点还是套餐,大家各持己见,但最后都支持无套餐的模式,结果黄晓明直接说这件事不需要讨论,听我的,我说了算。
"明学"自此火爆网络,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网友哭笑不得的嘲讽实则是对黄晓明深入骨髓的霸道总裁人设和大男子主义的批判。
1、
黄晓明的言论之所以让人不能接受,是因为这种说法和处事方式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这样的人往往会忽视或直接拒绝别人的建议。
而这样一种野蛮的霸道很可能是一种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心理学上,自恋被定义为是一种夸大和膨胀的自我形象。心理学家斯蒂芬·约翰森说:"自恋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埋藏了自己真实的自我表现来回应那些早期的伤害,并以高度虚假的补偿性自我取而代之。"
简单一点来理解,就是对自我价值感不切实际的夸大。这种人往往爱自己爱得过了头,就在心理层面发生质变,形成"自恋型人格"。
师傅调教我十年,进宫前夜,他用红烛拿走了我的第一次
26959人阅读
比如,你拍了张自拍照发到朋友圈,这没什么,但是如果你把照片修得连自己的爹妈都认不出来了,那这就有点过度自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像黄晓明所说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不用讨论,都听我的"就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体现。你的意见不重要,我的意见才是对的。自恋型人格的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
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普遍。
A:"这次旅行我们坐火车。" B:"可是火车时间太长了,还是坐飞机吧。" A:"这个问题不需要商量,都听我的。"
这样的对话分分钟让人抓狂!自恋型人格的人,往往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化身,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不能接受别人跟自己意见向左,对批评和否定会感觉愤怒和羞辱。
这种人往往缺乏共情的能力,很容易就用自己的霸道武断的做法,葬送了双方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2、
网上有个女网友吐槽她男朋友是个自恋型人格,是这样描述的:
头发长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李钟硕,头发短的时候觉得自己像阮经天; 照镜子都是小事了,吃的多了会去催吐; 出门三天能带三套衣服两双鞋,觉得自己比我身边所有男性都要漂亮(注意是漂亮); 如果有人说他不好看会难过好久,和他在一起感觉自己是个基佬; 而且非常讨厌别人说他自恋。
自恋到这种程度,属于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了。女网友说男朋友是家中的独子、父母的掌中宝,从小就在肯定和赞扬声中长大。小时候他长得萌萌的,亲戚朋友都喜欢,夸他像个小明星,不论做什么,父母都会夸赞他。
这位男朋友的成长经历揭示了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教育理念的错位。
在心理学著作《自恋时代》中,作者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分的溺爱和鼓励,是造成自恋文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心理学界对于自恋型人格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在自己的童年时期,父母是不是会经常表扬自己,很少批评自己,还会认为自己比同龄人都优秀,甚至干脆崇拜自己。
研究发现那些自恋程度高的参与者,给出的往往是肯定的答案。研究结果证明,自恋往往是父母过度反馈的结果。
何为"过度反馈"?也就是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用力过猛。比如孩子在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父母就把他夸上了天;甚至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也会引导孩子只看好的方面,进而转向对孩子的表扬。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为了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但是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表现糟糕却依然获得肯定和表扬,慢慢地孩子会认为,我即便不努力,照样可以获得肯定。
而这,奠定了自恋型人格的基础。
3、
除了上面讲到的教育理念的错位,越来越流行的个人主义文化和社交媒体盛行也加剧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有这样一项有趣的研究。
美国肯塔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将登上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研究它们多受欢迎,而是研究歌词中"我"和"我们"出现的频率。 结果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1980年到2007年,歌词中"我们"出现的频率不断下降,而"我"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出现的频率不断上升。
在流行歌曲中强调自恋的元素在逐年增加,而强调集体的元素却在逐年减少。在其他文化领域,这种情况也在发生。
畅销书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风向标,在购物平台上,搜索"爱自己"这个关键词,你会发现类似主题的书,这些年出了非常多,《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后来我学会了爱自己》……
在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流行的个人主义正在塑造一种自恋文化。
你可能会问:"爱自己难道还错了?"当然不是,关键在度。自恋型人格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无疑会加重他的自恋倾向。
另外,社交媒体的盛行也成了自恋型人格的助推力。有这样一项心理学实验。
他们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人要在实验中编辑社交媒体上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是一件特别专注自己的事情;另一组人要在实验中借助谷歌地图,绘制一张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这就是一件不那么专注自己的事情。 之后,参与者分别参加自恋测试,结果发现,花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参与者中,74%的人在自恋测试中的得分要比那些查看地图的参与者高。也就是说,社交媒体可能会在潜意识中,提高一个人的自恋程度。
自恋者希望得到众星捧月般的关注,而在以前的时代,即使他想自恋也没有平台和空间。但是现在不同了,一张精修过的美照发在朋友圈就会收获很多的评论和点赞,一条视频在一小时之内就会被成千上万的人看到。
社交媒体简直就是为自恋而生的:自恋的人想在社交媒体上推销自己,社交媒体也非常鼓励人们自恋,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4、
自恋看似是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但其实会对当事人造成多方面的伤害。
一、拥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往往看待自己的眼光会越来越膨胀,陷入崇尚虚荣的怪圈。
前几天一个大一女生在网上吐槽自己妈妈不给4500的生活费。按照女孩的说法,舍友们用的都挺好的,都很有钱,自己高中时好几千补课,父母眼睛都不眨,而现在要4500块钱的生活费,妈妈居然拒绝。
很快,她被全国人民骂上热搜。女孩的这种虚荣,是自恋型人格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二、自恋型人格的另一个消极危害是,当事人的自我认知会发生错位,而这会导致他们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上屡屡受挫。
自恋者普遍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无可替代,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你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是事实却会频频打脸,最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一项科学研究就调查了100多家美国公司的 CEO,想看看这些人身上的自恋特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CEO 越自恋,对公司现状的判断就越不符合实际,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就会越大。
三、自恋型人格还容易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因为在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狂妄自大、自恋傲慢的人。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电视台做记者,合作的第一个摄像是个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对于新闻制作、广电的大事小情、社会的种种现象,他都以过来人的语气发表一番见解。刚入台时,我作为一个小白,对他崇拜又尊重。
可是慢慢的,随着我经验不断累积,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发现他的观点不但偏颇还极端。更为关键的是,对于任何问题他都能作答,即便这个答案瞎编乱造,他也总能整出一个来。
后来广电同事给他起了个外号"许大明白",讽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不知道的事"。
他的这种自恋严重损害了他的人际交往,大家和他接触中,总会或明或暗地嘲讽,没有人真正喜欢和接纳他。
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自恋型社交障碍。自恋者建立关系的前提是别人尊重他、赞美他,甚至崇拜他,所以他建立的社交关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别人对他表示出哪怕一丁点的否定和批评,他们都会采取强烈的敌对反应,因为他们的自大感使他们不能接受任何质疑。
5、
自恋型人格既然有这么多危害,那么究竟该的如何做来减少自恋型人格?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人容易把自恋和自我推销像混淆,但是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维尼吉亚·关的说法,自我推销是一种技能,甚至在这个时代中,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技能。
比如你在求职时,需要对自己进行包装;你在申请学校时,需要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美化。这都是正常的自我推销。
而自恋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往往是不分场合的,且贯穿在你的所有社会交往之中,给你造成巨大的伤害。
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自恋倾向,就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少一点膨胀、多一点谦虚。美国心理学家朱莉·伊丝林说,谦逊的人会更关注自己继续前进的方向和空间,也会更加理性、平和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的。
而如果我们是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避免他成为自恋型人格呢?给你几点建议:
1、学会拒绝,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着自己的需求转。
比如,父辈省吃俭用,但是孩子却提出一些超出家庭情况的物质需求,在这种时候,父母要果断拒绝孩子。
孩子提出需求很正常,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理性判断能力,可是如果家长一味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需求是合理且应该被满足的。
等长大后他的错误认知会一直跟随着他,认为"四海之内皆父母",大家都该围着他转。很明显,这不现实。
2、不盲目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
人生很长,成功失败每个人都会无数次碰到,如果从小没有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孩子很可能就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人格。为了避免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家长在鼓励孩子时要注意分寸和措辞。
比如,当孩子数学考试成绩不错的时候,不要说孩子"很聪明",而要说"你考得不错,能看出来你很努力"。这些措辞上细微的不同,久而久之,能培养孩子完全不一样的人格。
3、当孩子有错误认知时,家长要及时纠正。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的孩子穿着印着公主字样的衣服问她"妈妈,我是不是公主?"她楞了一下,马上回答,不,你不是公主。这位妈妈就是在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知。
虽然家长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但是家长依然要跳出"自己的孩子无人能比"的这种幻觉,并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结语
自恋型人格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却真正在伤害着被这种人格困扰的人,以及与他们交往的人,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你更全面地了解自恋型人格,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远离自恋、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