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月3日在北京朝阳区的购物中心颐堤港拍摄的巨型艺术龙灯。新华社记者 齐菲 摄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题:龙年走笔:发现中国文旅消费“龙”的身影
新华社记者
农历腊月二十八,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村,一场热闹的龙狮灯会火热开场。喧天的锣鼓声中,两条十几米的“长龙”在“龙珠”引导下翻滚、腾跃、旋转,和两头狮子伴随游走。村民提着各式花灯前方开路,古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早在清朝以前,宏潭村就有元宵节前后出灯舞龙的传统。龙狮灯会组织者之一、宏潭乡人大主席胡晓青说,今年为了更好地感受龙年的氛围,当地特意在春节前就举办龙狮灯会,正月里还会再多办几次,以此寄托龙年腾达的美好愿景。
龙见于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对于龙的喜爱由来已久,在史书、古迹、文物中,龙的身影随处可见。
“龙年将至,希望给新年讨个好彩头。”在深圳工作的张先生今年春节期间特意来大同参观九龙壁。他说,大同九龙壁比之前在北京看到的还要大,让他倍感震撼。
走进山西大同九龙壁景区,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古人对龙的崇拜与喜爱。在长45.5米、高8米的琉璃壁上,9条巨龙已在波涛云海间奔腾600余年。
2023年6月8日,游客在位于大同市平城区的大同九龙壁景区内合影。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员王春波介绍,在古建筑中,龙形象在宫庙、祠堂等建筑的瓦当、藻井、柱子、照壁等随处可见。“龙神秘、威严,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识和情感纽带。”
龙舞新春,九州同庆。今年春节,中国人对龙的热情与偏爱集中迸发,掀起一场文化“龙卷风”。
在北京朝阳区的购物中心颐堤港,一场国潮艺术灯会日前缤纷上演。一条6米的巨型艺术龙灯仿若腾云驾雾,吸引许多市民携朋友家人合影留念。
今年51岁的北京市民薛红是一位汉服爱好者,她和几位身穿“龙”元素汉服的“同好”,手举鳌鱼灯,在龙灯前缓缓踱步,与周围的灯笼、小桥、亭子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喜爱龙、崇拜龙,龙寓意神圣、吉祥,上天入地仿佛无所不能。”薛红说,她和“同好”们还特意准备了鳌鱼灯——龙头鱼身、鱼化成龙,寓意一个积极进取、幸福美好的前程。
有人以“龙”祈福,也有人将心愿“寄”为绳结,随身携带。记者在北京西单大悦城看到,手工艺术品门店“结绳记”里人头攒动。店长赵女士忙得热火朝天,手上红绳、彩绳上下翻飞。
“今年是‘金龙年’,最受欢迎的是‘龙生肖吉祥物’系列,大家都想通过结绳图个平安、喜乐。”赵女士说,最近一个月门店销量翻了两三番。结绳工艺品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颇受年轻人欢迎。
近年来,年轻消费群体热情拥抱国潮、国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度消费热点观察报告》显示,十二生肖等元素的产品备受年轻人追捧,穿汉服、围炉煮茶等休闲选项也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中国式浪漫”。
这个春节,为了满足年轻人时尚过新春的喜好,龙这一古老文化符号在消费市场悄然变化。文化消费乘龙而上,年礼年货新意不断。
软乎乎、金灿灿、憨态可掬……北京西单大悦城创意生活杂货店铺“酷乐潮玩”里,一排“龙爸”玩偶摆在最显眼的展台。门店工作人员余先生介绍,春节前夕,这组与流行原创动画《我的爸爸是条龙》联名的周边产品卖得特别好,“二月初展出仅5天,毛绒类单品就售出近百件”。
这是2月5日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创意生活杂货店铺“酷乐潮玩”拍摄的“龙爸”展台。新华社发
在超市年货区,一片热热闹闹的“中国红”中除了福字、对联、新年挂饰,商家还特意准备了许多年轻人感兴趣的龙年盲盒。
大学生张晴挑选的盲盒系列以龙生九子为创作原型,囚牛、睚眦、嘲风……九个龙子怀抱龙珠,颜色各异,各有寓意。她说,传统新年装饰适合增添家里的节日气氛,小巧可爱的龙年盲盒摆件则更适合送给朋友,或者摆在房间里,每次看到就会很开心。
春节文化早已走向世界。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龙与祥云相伴,蜿蜒盘旋,是权力、智慧和仁慈统治的象征。”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教授莫天安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著作中这样描绘中国龙。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学术著作和特定文化语境中,我认为可以用‘Loong’代替传统龙的翻译‘Dragon’,或用斜体的拼音更好。”澳大利亚资深英汉译者小麦说,“随着文化多元发展,‘龙’的概念在西方也在发生改变。”
谈及如何度过龙年春节,四川女婿小麦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他最喜爱的食物之一——腊肉。在澳大利亚,他最难忘怀的便是妻子和岳父母亲手制作的腊肠。
“我们在澳大利亚也曾试图复刻这种美味。”他说,今年他们还给属龙的朋友准备了红衣服,祝福这一年平安顺遂。(记者贺小童、齐菲、张泽钰、王学涛、汪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