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似乎学生只要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未来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拥有更好的前程,但是针对当下不容乐观的就业环境,学生的希望被一次次破灭。
很多同学都说,企业不断拔高招聘门槛,也无疑在强迫学生放低自己的身段,尤其是普本类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让人很是无奈,即便是在秋招和春招中找到了好工作,最后也都被放了鸽子。
多地千名学生临近毕业被企业解约,理由竟是同一个
为了能够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也为了解决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各大高校基本都会举行两场招聘会,一次为春招一次为秋招,很多学生都能在这两场招聘会中,获得企业的offer,等毕业后直接到单位任职。
但事情的发展可能不是按照学生心中所想那般,即便是毕业生拿到了offer,也不代表就能顺利入职,很多企业把校招当做一次“儿戏”,随便给学生调离岗位其他岗位不说,还有中途毁约的情况,毕业生何去何从成为了关键。
比如安徽近700名大学生被公司解约,他们与一家名为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后,都没想到能够在临近毕业阶段,接到对方公司HR解约的消息,最后赔付学生每人3千块钱的违约金,很多人对此不解,公司宁可赔付200来万元的违约金,也不愿录用他们,为什么?
而被中创新航科技所坑害的学生,不止这些,还有参加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张同学,距离与这家公司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已过去半年多了,没想到最后还是接到了解约通知。
这些人中的“受害者”都会询问企业原因是什么?但是对方都说:具体原因不知道,他们也刚接到通知,再问候就基本以“不知道”告终,而且也没有询问学生的意愿,就是一场单方面的解约。
该公司在全国都有多个产业基地,包括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很广泛,或许学生就是看中了实力才与其签约,但谁成想给出的解约理由竟是同一个:公司业务变更。
校招不是儿戏,企业要重视每一场招聘
关于临近毕业解约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我们虽然无法理解企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但是由衷的希望各家单位能够重视校招,不要随便折损学生的利益。
因为很多同学在秋招或者春招中签完协议后,基本不会考虑其他的单位,如果企业解约就等于让他们错失了好多次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机会,如果企业真的有万不得已的理由,希望可以在春招或者秋招之前说明,不要耽误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关于中创新航科技的做法,多家学校也将这家公司拉入了“黑名单”,学生们看到后觉得,就应该如此,这么无良的企业不要让它再进入校园招聘了,多地学生也向上反应,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回应:收到反馈,已在处理。
这家单位在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创新航解约200名应届生:行业压力下的抉择》,明里暗里表示他们会放弃应届生选择老员工,这似乎是一种弃车保帅的行为,保证了企业的平稳运行,但是却以毕业生百分百的损害为基础之上,做法让人难以理解。
大学生临近毕业,如何把握校招机会?
在学生快要毕业之前,每所学校都会进行校招,如何能够把握好校招是学生们要考虑的事情,首先最直接的方式询问该单位的一些学长和学姐,了解单位的具体信息,给企业一个精准的定位。
同时也可以寻求网络的帮助,上网查一下关于该单位的风评与口碑,如果出现一些不符合自己就业观的情况,也可以及时止损。
虽然来参加校招的企业,学校都会替学生们初查一遍,但难免会有漏网之鱼,有些企业招聘的岗位着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招聘时是一个岗位,到了工作岗位中又是一个岗位,还会以转岗的名义让学生做与期望不符的工作,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学生还需要擦亮眼睛。
其实想要稳定获得企业的offer,还需要各家公司的诚信,不要有任何的出尔反尔行为,诚信经营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总体来说,每家单位都要保护学生的利益,尤其是在当下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即使企业内部发生了一些变更与改动,也要提前与学生说明,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企业解约一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