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雅玲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 独立经济学家
作为长期研究金融的学者,近期看到一系列焦点与事件的联想不免落地金融竞争是我的思考与认知角度。虽然国际地缘政治并非我的专长,但相对货币竞争则是我长期观察的优势与积累。尤其透过近年俄乌冲突到巴以事件,我情不自禁依然看到和联系的是货币竞争的阴影,市场表面上并不清晰的脉络,实质则具有隐含货币竞争布局与格局的美元化考量与挑战。包括目前市场热议的美联储降息,实则掩盖的是美元利率峰值的全球再垄断格局,并非是美元利率水平选项如此短期化或简单性的问题。
1、俄乌冲突旨在搅乱欧洲区域化进程的货币机制是重大风险。俄乌冲突的地理站位是目标宗旨的重点,这就是制衡欧洲,尤其是欧元的布局之计或是事件原因与未来前景之重点。毕竟欧洲或欧元区对石油和能源依赖性是欧洲短板,也是美国具有设计性比较优劣之后的战略取向之策。俄罗斯则是距离上有利于欧洲石油和能源来源地的近邻与重点。北溪管道项目足以表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存度。北溪天然气管道为俄罗斯与德国、荷兰和法国公司合作项目,其中俄方持股占多数。北溪管道于2012年开通,路径为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输气。北溪2021年完工后,美国方面阻挠而迟迟无法投入运营,随即2022年2月24日爆发俄乌冲突的背景就更加明朗这场冲突的目标与目的。不言而喻之后2022年9月底,北溪管道发生爆炸,4条管线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处泄漏点,位置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这与俄乌冲突扰乱欧洲事态与针对性清晰可见,更严重的在于欧元区分化性与分裂性迹象逐渐显现。其一是欧元区经济分化扩大刺激通胀水平差异化,这对欧元机制合作的欧洲央行形成制衡与分裂局面难以恢复。如欧元区通胀水平悬殊在10%以上,最高通胀成员国一度达到20%以上,一般通胀压力成员国为8-9%不等,最低通胀成员国仅为3-4%。其二是欧元利率抉择面临分歧滞后别国愈加严重。目前欧央行结束负利率滞后主要发达国家是特点,而目前利率水平比较,欧元三项利率指标均衡4.5%,这远低于美元基准利率5.5%的高位、英镑再回购利率5%水准、加元基准利率5%以及新西兰元利率5.25%的水平之差,未来利率面对经济步调不一的欧央行决策两难、甚至失控局面可能将是欧元风险致命之灾。其三是欧元货币地位明显弱化。俄乌冲突以来,欧元从1.21美元相对高位一度贬值至0.95美元,半年时间里欧元贬值21.4%。相比较欧元国际支付使用率、贸易融资比例以及外汇储备比重都有所下降,欧元发展危在旦夕。尤其是欧元货币统一形成的欧洲央行已经充满挑战,20国形成的成员国央行行长独立见解是目前欧元货币政策争论聚焦,但各成员国央行不断发声形成分歧见解现实,这则是欧元货币机制唯一合作的崩溃可能。俄乌事件打乱与破坏欧元向心力明朗化,欧元潜在运行机制面临考验,这就是美元货币战略攻击与抗衡重点,货币竞争是国际地缘政治风险起源与目标所致。
2、巴以冲突意在破坏石油关系影响力的构造机制为风险布局。巴以冲突再起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扩大石油和能源机制与构造破坏性隐含压制货币竞争力的策略与谋略。毕竟巴以冲突比较俄乌冲突更严峻是焦点,前者是从产油地合作机制入手布局石油战略主导权为谋略大计,后者则是从石油供给侧重干扰石油结构与逻辑关系为遏制货币势力谋略手段。巴以冲突明显的现实在于破坏了红海、苏伊士范围的阿拉伯地域周边明显制压与破坏产油国关系的紧张,也正是巴以冲突之后安哥拉宣布退出OPEC之现实,未来尼日利亚潜在退出的可能性也不排除。目前OPEC只有11个成员国,过去13个成员国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石油产量占全球约30%,其中沙特是OPEC内部最大产油国,日产量超过1000万桶。2016年OPEC联手俄罗斯等10国创建OPEC+,这虽然有利于加强OPEC石油倡议,但石油势力竞争则更加复杂化。目前OPEC+石油产量占全球约40%,其中俄罗斯日产量超过1000万桶。巴以冲突破坏OPEC合作性是重要事件冲击。虽然目前OPEC减产计划一直推进,但减产执行与分歧越来越大,这也反映了目前产油国联盟内部的分裂态势,各成员国对进一步减产普遍持保留态度。其中沙特减产积极态度是造成分化的主因。正如沙特能源部长所言,市场投机套路空头,加之宏观经济不良,这对沙特国家财政冲击较大,沙特已经从财政盈余变为财政赤字,2023年第一季度出现7.7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因此IMF评估将沙特2023年从2022年经济8.7%的增长下降至3.1%,其对油价与经济和财政估值为80.90美元平衡预算,这比此前预测提高20%。然而,俄罗斯减产意愿比较沙特反向比较突出,俄罗斯财政收入减少以及外汇储备减少都是俄罗斯对减产的抵制结果。沙特和俄罗斯紧张局势加剧俄罗斯继续向市场输送大量廉价原油,这对沙特提高价格的努力干扰与阻力较大。除了俄罗斯以外,OPEC支持维持配额的重要产油国还包括伊拉克和阿联酋。巴以冲突破坏OPEC合作机制,尤其是破坏石油运输海上通道则是OPEC潜在松散或无法合作的可能风险。然而,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报价无论产油地所处哪里,美元定价与报价是唯一系统和制度框架。巴以冲突历史上是地区政治事件,而目前则是石油机制与构造转移战略战术的操纵手段。预计未来强化美元机制与体系或是地缘政治背景不容忽略的战略意志,美国化与美元化则是巴以冲突2023年10月爆发的关键点。因为该事件发生正是美国采购石油与美联储加息关键期,也正是由此石油下跌与通胀下降形成美联储不加息和美联储降息预期,反之OPEC成员国经济分化与决策分歧越来越严重,此举的未来诉求或是分解OPEC,市场机制与系统展示美元化石油主导力与垄断性布局与格局是美国国家战略谋略。
3、地缘关系背后的货币石油主线布局目标是美元化格局战略。两个地域不同时间,但却是同一种商品与资源价格产生的冲击与关联,其中货币主导格局想象与设计脉络或路径比较清晰。美元化格局通过利率提高和产生占位比重增强,并且促进美元货币地位增强十分显赫。一方面是美元国际市场占比加强。尤其是SWIFT系统中比重明显上升,包括美元贸易融资比例一支独大84%,全球股市占比达到60.4%,这更进一步加强美元魅力与优势。美元利率提高有利于美元地位拔高,但逻辑关系正常逻辑则加重其它货币利差与货币贬值压力,这对于上述石油价格低迷的进口石油需求形成成本代价与制压显而易见,日本和我国货币贬值的进口石油成本或更具典型参考。另一方面是去美元化国际情绪与潮流自行消失。记忆犹新的2021年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去美元化急剧爆发,当年6月初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美国历史上曾对俄罗斯实施过90多次制裁,但没有一点用。紧接着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宣布俄罗斯主权基金去美元化。俄财政部和央行决定把国家福利基金中的美元占比减至零。当时俄罗斯国家福利基金中35%是美元,俄罗斯决定完全摆脱美元资产,即1个月内把美元彻底剔除掉,取而代之欧元、人民币和黄金的比重将会有所增加。随即美国出手加大石油出口、向产油国施压和拉拢策略,其后挑起俄乌冲突破坏俄罗斯目的明确,这是保住美元地位的一场争夺,更是美元一直想毁灭欧元的战略关联杀手锏意向,趁势而为是美国策划的俄乌冲突主导谋略。相比较巴以冲突是石油竞争与货币竞争火上浇油的策略规划,一方面这一地区动荡是常态,而这种特性更涉及美元控制石油的宗旨与目标,顺势而为或不谋而合长远战略是红海事态必然性。另一方面在于叠加效应增加石油货币竞争范围,力求保全美国经济与美元货币地位为永恒美式逻辑与构造,石油和美元搭配是美国优势和特权,也是未来美国布局与格局之优势与特权。所以地缘政治风险的金融化和美元化才是事件与事态最重要的观察角度与逻辑构造,全球化竞争进入新一轮格局是国际地缘因素不容忽略的美元主线思维。
根据长期对美国市场和战略的观察,目前石油市场异常性潜伏更大的风险迫在眉睫,价格博弈的规划性与竞争性或将爆发更大的趋势性暴涨与上涨可能,这既迎合美联储货币政策长远性宗旨,又顺势打击与压制竞争性货币经济与金融实力,一举两得是美国风险化解与全球风险加剧鲜明分化格局竞争,目前市场布局处于敏感转折关键期,预期指标面临巨大风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