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诸新民
又一家上市猪企扛不住了。
3月19日,宁波上市猪企天邦食品公告称,拟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及预重整。
天邦食品表示,目前公司已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因此拟通过重整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负债率。不过,公司是否进入重整及预重整程序具有不确定性,重整是否成功亦存在不确定性。
受此影响,3月19日至21日,天邦股份在二级市场股价急剧波动——从19日跌超7.42%,到21日冲至涨停,3天换手率超27%,交易总额超13亿元,振幅超18%。当前总市值72.66亿元。
最近一年天邦食品股价走势图。
深陷债务危机
据业绩预告,2023年,天邦食品预亏损26亿元至29亿元,同比大降631.70%至693.05%。
受猪周期影响,尽管去年天邦食品销售商品猪711.99万头(其中仔猪销售157.88万头),同比增长61%(剔除仔猪后头数增长46.59%),但商品猪销售均价14.75元/公斤,较上年同期18.10元/公斤下降18.51%,生猪养殖业务仍亏损较大;屠宰量156.37万头,较上年同期116.69万头增长34%;食品业务尚处于产量爬坡阶段,2023年仍亏损。
由于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天邦食品对存栏的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显然,在持续低迷的市场行情中,天邦食品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淖。而2021年、2022年,天邦食品也分别亏损10.01亿元、49.05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超80亿元。
更令人着急的是,因为过去几年依赖资本跑马圈地,天邦食品负债也不断高企。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天邦食品总负债分别为67.04亿元、147.8亿元、155.66亿元。截至2023年9月末,天邦食品负债合计162.33亿元,资产总计186.5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03%。高出行业整体水平超20个百分点。
天邦食品表示,由于公司近三年生猪养殖业务市场价格较低,且时有非洲猪瘟疫病扰动,公司主营业务存在大额亏损,偿债压力持续增加。公司目前已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多次出售资产自救
现金流压力是周期核心驱动。在下行周期,受债务拖累的不仅是正邦、天邦,还有一大批猪企“巨头”。
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温氏股份亏损121.5亿元,牧原股份亏损56.68亿元,新希望亏损101.2亿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上述三家公司掌握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66.8亿元、132.8亿元、98.35亿元。
为了应对寒冬,一众企业不得不继续僵持,拼现金,拼成本,拼消耗。
本月初,天邦食品再次向金宇保灵和扬州优邦分别转让持有的史记生物1.35%、1.15%股权。至此,天邦食品持有史记生物股权比例进一步降低至16.5%。依据评估结果,按照史记生物100%股权55亿元的估值,其前三次出售子公司史记生物的股权或能获得30亿元左右。
今年1月,天邦股份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1.86亿元,加上之前增发闲余资金变更用途,同意不超过8.7亿元暂时补充流动资金。但这些对天邦食品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天邦食品也坦言,尽管公司主动采取措施,先后通过出售资产等多种方式补充现金流,但成效不够显著,公司短期偿债压力依然较大,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现金流压力持续增加。
天邦食品表示,综合考虑公司深耕生猪养殖和食品业务多年,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精细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拥有市场份额、市场声誉和品牌影响力,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和完整的产业布局,具备重整价值。
此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等规定,鼓励、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上市公司通过重整实现重生。
鉴于此,天邦食品拟主动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并申请先行启动预重整程序,通过重整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负债率。
不过,天邦食品的重整及预重整申请事项尚需通过股东大会审议,法院能否同意公司进行预重整、公司的重整申请能否被法院裁定受理以及具体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
天邦食品表示,如公司重整成功,将有利于化解债务风险,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如公司或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或重整计划不能获得法院裁定批准,或债务人不能执行或者不执行重整计划的,则法院将裁定终止公司的重整程序,并宣告公司破产。
何时走出寒冬?
从2006年以来,生猪养殖已经完整经历了3轮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4轮猪周期的下行阶段。
本轮猪周期从2018年年末开始,受2018年8月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价涨势迅猛,从2018年年中的16元/公斤上升至2019年末的56元/公斤,涨幅高达250%。
为了实现生猪稳产保供,在政策和利润的双重刺激下,大量资本涌入养猪行业,拉开了本轮“超级猪周期”的帷幕。
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去年,我国累计出栏超7.26亿头生猪,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0.5公斤。
按一头猪120公斤出栏、屠宰出肉率75%测算,2023年,我国14亿人口大约要消费4.7亿头猪。由此可见,尚有约2.56亿头猪的产出过剩。
不过,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2024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67万头,这也是自2021年以来最少存栏量。
这一数据令市场普遍感到振奋。有人认为,这是行业寒冬即将过去的前兆。
近期,农业板块持续发力走高,猪肉股表现亮眼。截至3月21日,傲农生物已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天邦食品、神农集团、湘佳股份、东瑞股份等多股涨停,华统股份、京基智农、正虹科技、金新农涨超7%。
方正证券指出,近期猪价表现“淡季不淡”,是去年产能去化成果叠加疫病损失的初步显现。天邦重整将强化市场对前期产能去化程度的信心,叠加近期的猪价上涨,会让整个养殖股投资从之前的养猪产能去化逻辑,转向猪价上涨右侧逻辑。在此逻辑之下,养殖行业景气度回升,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同步回升。
但猪企何时才能真正度过寒冬,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