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所列产品表现仅为历史走势,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收益保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过去两年,越来越多朋友发现ETF是真的香,一方面是近几年主观基金过于拉垮,大部分产品收益还不如指数ETF。另一方面也是ETF费率低、门槛低,交易也方便。因此,投资人选择买ETF完全可以理解。然而最近几年,一些私募也开始疯狂扫货ETF,这是真的准备当个通道躺平赚管理费了吗?
A50ETF被私募扫货
春节前一周以来,A股的整体走势向上,市场情绪也都起来了。
一时间,“牛回速归”的声音不绝于耳。
今天看似回调了,其实主流指数跌幅大多不到1%。
这样强势的行情下,基金发行比去年要简单多了。
最近,又有10只中证A50ETF相继上市,合计首募规模超过165亿元。
有意思的是其中出现了不少知名私募的身影。
以大成中证A50ETF为例,前十大持有人中出现了3家私募,分别是锐天投资,瑷尔德投资,科瑞菲亚资产。
数据来源:大成A50ETF公告
其中锐天的一只产品占基金份额4.17%,为第一大持有人。
易方达中证A5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出现了循远资产、迎水投资和湘禾投资。
华宝中证A5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出现了天宝私募、玄元私募、慈曜资产。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会疑惑。
私募自己不炒股反而去买ETF,是把自己当公募FOF了?就这样还要分20%的收益提成?
私募买ETF不代表躺平
对于私募而言,选股能力是重中之重,投资人原因让私募拿20%的收益分成也是因为看中私募的选股能力。
所以表面一看,私募不自己选股反而去买ETF着实有点奇怪。这个厂长也是理解,并且买公募本身有管理费,然后还有私募再一层。
如果大比例买公募基金,不一定比投资人自己来配好。
但如果这部分资金占整个仓位相对较低,也是可以看做正常的投资组合配置操作。
有些时候私募买公募的钱属于闲置资金,只是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
当然,如果是刻意为之,配置了一定比例仓位的公募,那大多可能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1、对整体的投资组合做出有效的补充。
从投研团队的角度来看,即便是规模较大的百亿私募,大多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就是自身的能力圈。
私募想要在投研力量的配置上做到“大而全”很困难,因此配置看好的ETF没什么问题。
比如但斌旗下多只产品就曾配置过日经225、纳指100等ETF产品。
2、场内外套利
场内基金普遍具有折价,对于具有长期投资思维的私募来说,可以通过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享受折价收窄带来的好处。
而量化私募买入ETF,一般是做ETF套利策略,或者做市场中性、多空类的策略。
总的来看,目前公募推主观基金经理的越来越少,大家都愿意去卷ETF。
客观原因就是主观基金表现太差,另外ETF也有着费率低,流动性好的优势。
不仅是机构投资者,咱们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配置一些ETF作为投资组合的补充。
比如投资人配置了不少1000/2000指增产品,总体偏小盘,这时就可以考虑增配一些红利主题ETF或者A50ETF作为补充,平衡整体组合的波动。
买ETF的私募,业绩如何了?
大家看到私募买ETF的消息可能第一反应还是不爽,毕竟大多数投资人买私募就是看中管理人的选股能力。
不过无论私募选择的投资标的如何,最终只要能给投资人赚到钱就行了,咱们来看看几家过往买了ETF的管理人表现。
华夏野村日经225ETF的2023年中报显示,东方港湾和景林旗下各有一只产品出现在基金的十大持有人里。
数据来源:华夏野村日经225ETF2023年中报
截至今年2月29日,高云程旗下的代表产品年内收益为6.35%,去年收益为26.95%。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截至今年3月15日,但斌旗下的代表产品年内收益已经达到19.36%,去年收益为49.81%。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量化这边,2022年,量锐资产旗下的1只1000指增产品曾持有广发中证1000 ETF约3200万份额。
虽然不知道私募1000指增产品为何要买1000ETF,但这只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的超额都还不错。
数据来源:火富牛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配置了ETF的私募管理人也不代表就躺平了,有些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所以后续大家也不要对这类管理人有太多的偏见,评价管理人最终还是得看产品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