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饶婷
编辑|李文贤
近日,乳业巨头蒙牛深夜换帅引发行业热议。
自3月26日起,卢敏放获委任为董事会副主席,卸任公司总裁,继续担任公司执行董事。集团高级副总裁及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获委任为总裁及执行董事。
与人事调整一同公布的,还有蒙牛2023年的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986.2亿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48.09亿元,同比下降9.31%。
盘点卢敏放担任总裁8年间的蒙牛业绩,营收由2016年的53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86.2亿元,规模近乎翻倍。同时频繁的对外收购,也让蒙牛商誉由45.28亿元翻倍至89.52亿元。
3月2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披露了蒙牛2024年指引:销售额同比增长低至中个位数,经营利润率将扩大30-50个基点。
营收近乎翻倍,未能实现的“双千亿”目标
作为“打破”连任两届惯例的蒙牛总裁,卢敏放执掌公司已近8年,卸任的决定猝不及防。
3月27日,卢敏放以蒙牛乳业董事会副主席兼执行董事的新身份出席了公司2023年业绩说明会,并表示“这次管理层的调整将会有利于蒙牛的整体发展,以及保持战略合并运营的稳定”。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9月,卢敏放接替“中粮系”孙伊萍成为蒙牛第四任总裁。此前,卢敏放担任蒙牛旗下的雅士利集团总裁,还曾为达能早期生命营养品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服务达能集团及多美滋婴儿食品有限公司超过 10 年。
从财务数据来看,彼时的蒙牛处境并不乐观,与伊利的年营收差距扩大到百亿元。
2015年,蒙牛全年营收约490.27亿元,同比下跌2%,是自2013年业绩恢复稳定增长后出现的首次下滑。同年,伊利总收入突破600亿大关,达到603.6亿元。2016年上半年,蒙牛营收止跌,同比增长6.6%至272.6亿元,但净利润受雅士利拖累仅为10.77亿元,同比下降19.5%。
对此,卢敏放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组织架构上,将蒙牛的组织架构重新改回事业部制,成立常温、低温、冰品、奶粉几大垂直事业部。他提到,“让事业部老大对前端、后端一切负责,还对总部进行30%以上的人员精简”。分配体系上,将大部分奖励下沉至中坚力量,核心管理层拿20%—25%。
2017年,卢敏放提出了蒙牛的三年目标,到2020年销售额和市值双双达到千亿。实际情况是,2020年全年蒙牛营收为760.35亿元。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与人事调整一同发布的业绩公告,并没能为此划上圆满的句号。2023年,蒙牛实现营收986.2亿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48.09亿元,同比下降9.31%。当前蒙牛总市值为661.13亿港元。
盘点卢敏放担任总裁期间的蒙牛业绩,营收由2016年的53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86.2亿元,规模近乎翻倍;净利润也由亏损7.51亿元提升至盈利48.09亿元,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不过,8年来,蒙牛与伊利的差距也在越拉越大。2016年二者收入差额约68亿元,2022年这个数字涨到了约306亿元。尽管,伊利2023年的业绩尚未公布,从2023年前三季度看,伊利已经实现974亿元收入,接近蒙牛全年营收。
此外,卢敏放在任期间,通过并购手段不断完善蒙牛业务板块。在国内,完成了对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大型牧业集团的战略投资,还主导收购了奶酪龙头“妙可蓝多”;在国际市场,则战略性收购了澳大利亚原料乳加工商Burra Foods、有机婴幼儿奶粉与食品品牌贝拉米、印尼第一大冰淇淋品牌艾雪等。
不过,从最新财报来看,现代牧业、中国圣牧、妙可蓝多2023年的业绩并不理想,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妙可蓝多更是经历着“营收净利双降”的考验。
同时频繁的对外收购,也在不断提升蒙牛的资产负债率和商誉。2023年,蒙牛的资产负债率为56.04%,商誉高达89.52亿元。而在2016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仅有48.08%,商誉则为45.28亿元。
据小食代消息,业绩说明会上,卢敏放也对他任内的一些“大动作”,进行了得失总结。
关于“失”,他坦言,对收购和并购业务的经营能力仍有待提升,“实际上还是要回到队伍,输出一些管理人才”。说到“得”,卢敏放则表示,“至少从今天来看,蒙牛现代化企业治理以及如何长期增长的framework(架构)已经形成。”
蒙牛77号员工接棒,将更注重提升利润
业绩说明会上,高飞也以蒙牛新任总裁的身份首次亮相。
对集团员工而言,高飞并不是个陌生的面孔,已经在蒙牛工作了25个年头,员工编号77。
资料显示,1999年,高飞进入蒙牛,此后历任销售及营销部区域经理、中心经理、销售总经理、营销总经理等职务,被评价“参与创造了蒙牛高速发展并领先行业的全过程”。接任总裁前,高飞为蒙牛集团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
据中国奶业协会消息,高飞于2020年6月底晋升为蒙牛集团高级副总裁。
在官方人事通告中,蒙牛对高飞及其工作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通告显示,高飞自2017年担任常温业务负责人以来,在总裁卢敏放的领导下,带领团队连续三年实现销量,利润超额达成。
安信国际研报指出,常温液态奶构成了蒙牛的基本盘,常温事业部也成为蒙牛营收和利润的主要贡献部门。
根据研报调研,2022 年蒙牛常温白奶收入规模约为500亿,约占总营收的54%。其中,高飞带领团队打造的高端品牌“特仑苏”,贡献收入突破300亿元,高端白奶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保证常温业务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数智化成为高飞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在2023年11月底,高飞曾分享过《乳业数智化转型新范式》。在蒙牛推进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他主导建成了全球首座乳业全数智化工厂。
3月2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高飞还提到,“现在行业遇到一些挑战,蒙牛将积极应对,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推动消费迭代和数字化转型”。他同时表示,从经营的角度讲,蒙牛的管理层会更加注重提升利润、现金流和股东回报。
在谈到未来的产品布局时,高飞指出,2023年,常温高端奶整体增长不错,接下来高端化趋势还是如此。“将继续加强高端化战略,从产品结构上看,特仑苏、每日鲜语、每日鲜酪都不错。另外,功能奶方面,我们也顺应这个趋势做了布局。”
2023年增收不增利,液态奶占比超8成
回看卢敏放交出的最后一份“成绩单”,蒙牛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针对2023年净利润下降9.31%至48.09亿元,蒙牛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年内应占联营公司业绩减少,以及2022年录得出售非全资子公司内蒙古爱养牛科技有限公司约2.4亿元的一次性收益所致。同时,财务净收入减少以及所得税支出增加也对净利润下滑产生影响。
从营收占比上来看,液态奶仍是蒙牛主要收入来源。
2023年,蒙牛液态奶收入为820.71亿元,同比增长4.86%,占总收入的83.22%;冰淇淋收入为60.26亿元,同比增长6.61%,占总收入的6.11%;奶粉收入则为38.02亿元,同比下降1.56%,占总收入的3.85%;奶酪业务收入为43.57亿元,同比大涨228.82%(除妙可蓝多后为-68%),占总收入的4.42%。
奶粉业务再度成为蒙牛的“缺憾”,距离2020年定下的百亿目标尚存在不小差距。
另据Euromonitor 数据,受到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奶粉市场也在近两年面临较大压力。2023年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达到1572亿,较22年下降4%,较最高峰的2021年下降了8.8%。
业绩会上,管理层同时披露了蒙牛2024年指引:销售额同比增长低至中个位数,经营利润率将扩大30-50个基点。
对此,交银国际研报预计毛利率将扩张,因原奶价格可能继续下降,但由于需要促销来推动销售,销售成本的增加将部分抵消毛利率的增长。消费似乎两极分化,高端化持续,但基础产品的疲软造成了折扣压力。
交银国际的担心不无道理,2023年全年,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为251.92亿元,同比增长12.73%,约占总收入的25.54%,是净利润的5.2倍。
谈及经营策略,新任总裁高飞表示,“首先,打造好我们的品牌,调整产品结构,稳定整体价格。从结构上来讲,我们会持续关注整个利润率的提升。大家不要过多地去担心。”
但从二级市场反馈来看,业绩公告及人事变动公告发布的第一个交易日,蒙牛股价大跌9.92%。3月28日,蒙牛再度收跌1.64%于16.8港元/股,当前总市值661.13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