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视频请扫二维码
本报记者 白波 实习生 沙佳佳
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专程从布鲁塞尔回国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3月28日主持了一场备受关注的中欧企业家对话会之后,方东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回答了中欧经贸合作、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欧盟对中国产品发起调查等热点话题的相关问题。
中欧合作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方东葵介绍,在欧洲的中国企业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欧盟27个国家中,中资企业超过3000家,并逐年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中国企业的不断出海,欧洲的中国企业会越来越多。
“对欧盟中国商会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欧盟服务好中国企业,听取他们的声音,打造一个中国的金字招牌是商会的宗旨所在。”方东葵说。
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中欧经贸合作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方东葵说,尽管外部压力很大,但中欧双方合作的内生动力依然非常强劲。这源于中欧之间经贸的高度互补,在经贸投资、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AI)等科技合作等方面,中欧都有强大的互补性,这也使得双方经贸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方东葵列举说,现在中欧之间每年的贸易额保持在8000亿欧元以上,日均贸易额超过20亿欧元,规模庞大,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本报记者近期的采访中,欧洲人士普遍表示,虽然欧中之间存在竞争,但对华合作和中国市场对欧洲至关重要。他们强调欧盟提出的“去风险”与美国此前的“脱钩”有“很大不同”,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更直言,美国如今“去风险”的目的是抑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
欧洲为什么会与美国不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和地缘矛盾,双方内在的合作动力是非常强劲的。”方东葵说,欧洲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地区,既和美国有天然的同盟关系,同时又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平衡力量。这是欧洲与美国的不同之处,也是中欧合作可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方一直认为,中欧是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两大文明,可以共同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作用。
欧企投资中国趋势会保持下去
自去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今年2月16日,欧委会再次对中车青岛四方公司发起反补贴调查。方东葵对本报记者表示,欧盟中国商会对此表示极大关注,希望欧方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对欧方提出相关调查表达关切。
方东葵说,对欧方提出的“去风险”策略,欧盟中国商会一开始就表达了立场。中欧作为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负有责任和义务的大型经济体,应该携手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筑起贸易壁垒和其他形式的非贸易壁垒,这种做法不利于中欧经贸的稳定,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中国市场对欧还是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对欧洲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的产品在欧洲也非常具有竞争力,欧洲民众喜欢中国产品。”方东葵说,从企业和民众的角度来说,虽然受到欧方经贸措施的影响,但中欧经贸的互补性总体上还是十分突出的。
中国经济的疫后复苏道路并不平坦,西方媒体随之掀起了对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唱衰,然而,2023年外资持续投资中国的势头和信心并未衰退。方东葵表示,西方媒体唱衰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不管是“中国经济见顶论”还是“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还是中国,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庞大,中国的发展让欧洲企业家不敢忽视也不能忽视,这就是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德国去年对华投资再创新高,说明德国是很务实的,只要有市场机会,就抓住这样的机会。其他国家也一样,尽管受到一些舆论的影响以及政客的阻挡,但并没有阻挡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没有阻挡富有远见的欧洲企业家对中国投资,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方东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