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递表终翻身?
转载 | 财经早餐
据灼识咨询资料,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已从2018年的4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0%,并预计到2028年进一步增长至510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3%。
行业人士认为,音频市场已然成为内容生态领域中,为数不多仍有巨大增长空间的产业,也由此催生“耳朵经济”快速发展。
4月12日,作为国内音频市场龙头的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表,根据招股书,2023年全年喜马拉雅实现营收61.6亿元,已连续5个季度实现正向盈利。
这不是喜马拉雅第一次递表,时隔两年重启上市,喜马拉雅并非在打无准备之仗。无论是市场成绩还是在AIGC方面的探索,亦或是对自身未来盈利能力的乐观,喜马拉雅此次冲击IPO看起来颇具信心。
据悉,本次冲击IPO,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为联席保荐人。从成立至今,喜马拉雅已获得兴旺投资、挚信资本、腾讯、泛大西洋投资、普华资本、小米、阅文集团、合鲸资本、创世伙伴资本等一众知名VC/PE、战略投资者的支持。
图片来源:招股书
口袋有钱,心里不慌
据机构数据,2023年美国移动在线音频月活跃用户数的渗透率超过50%,而中国则为24.6%,市场空间巨大。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从音频起家,到现在业务逐渐扩展。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就2023年的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而言,喜马拉雅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虽然行业地位在那,但其上市之路走得并不容易。据公开信息,这不是喜马拉雅第一次递表。
2021年4月,喜马拉雅首次向美国SEC递交上市申请,无奈受到投资环境影响,遇到滴滴上市后中概股赴美上市停滞,喜马拉雅于当年9月撤销申请。随后,喜马拉雅迅速转战港股,并在2021年9月13日、2022年3月29日先后两次在港交所递表,结果同样不太顺利。
几次递表都未能冲刺成功,对于已不算新人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很难不产生挫败感。根据晚点LatePost信源,就在2022年上市未果后,2022年8月,在喜马拉雅成立的第十个年头,CEO余建军第一次对公司全体员工明确具体盈利计划,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显示:
2022年实现第四季度单季盈利,全年净亏损收窄。
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
5年后,实现年收入200亿元、盈利40亿元。
据晚点LatePost报道,这一计划跟当时的市场环境分不开。2022年互联网最引发关注的就是生鲜大战导致多家企业败北,这给当时的市场带来很大冲击:成立多年却依旧难以实现正向盈利,靠烧钱维持的增长恐怕难以持续。
公司管理层压力很大。从2022年前后开始,喜马拉雅开始降本增效,通过整合业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包括员工数量)、降低支付给内容创作者和版权方的分成、优化增长等等方式,只为实现企业正向盈利,找到持续生存之道。
就在去年年底,据华夏时报报道,市场传出消息称喜马拉雅近期计划进行全线裁员(比例约30%),多位高管相继离职。12月6日,该公司相关人士回复《华夏时报》记者,“喜马拉雅裁员的信息不属实”,只是正常的人员汰换,目前喜马仍在正常招聘,引入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不管是裁员还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很显然,公司对于盈利的渴望是明确的,也是真实的。
到现在连续5个季度实现正向盈利,这次IPO,喜马拉雅可以说是有准备而来。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58.6亿元,60.6亿元、61.6亿元;毛利分别为31.6亿元、31.5亿元、34.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4%、51.9%、56.3%;经营利润分别为-16.7亿元、1.6亿元、9140.5万元;经调整净利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2.24亿元。
自2022年第四季实现历史首次盈利开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17亿元,口袋有钱,心里不慌,上市也就有底气。
想要利润不容易
从招股书来看,喜马拉雅能够实现盈利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订阅收入的持续增长。
从招股书来看,喜马拉雅营收共分为四个部分:订阅、广告、直播、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
这其中,订阅服务是喜马拉雅营收的最大来源,囊括了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收听服务。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别占总收入的51.1%、50.8%及51.7%。
广告一直是音频平台盈利的难题,其对于品牌方的吸引力一直比不上视频和图文广告。喜马拉雅也在不断优化广告服务,提升广告的吸金能力。根据公告,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其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4%、24.2%及23.1%。
直播业务是后来拓展的业务,模式也相对简单,主要来源于销售消耗性虚拟礼物及物品。这一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1%、19.1%及18.4%。
至于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根据招股书,主要是指来源于其他各种渠道的收入,包括销售自行研发的物联网设备、IP衍生文创产品、定制音频服务、电子商务及音频转文字(音频转换为出版书籍)。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这一块服务产生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5.9%及6.8%。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喜马拉雅扭亏为盈的关键主要就是订阅服务的创新。根据喜马拉雅自己的阐述,增收主要源于:公司一方面不断推出高附加值创新产品,另一方面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数也在增长。
这里有个数据值得关注,那就是与2022年相比,喜马拉雅2023年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以及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的付费率,各自都略有下降。但由于喜马拉雅将战略重心转向吸引及留住客单价较高的用户,并加强具有更大变现潜力的产品的运营,让这部分营收保持了增长。
从这里能够看出,音频平台和其他媒介及渠道有一个很大区别,就是用户活跃度更高,且黏性更强,这也是支撑音频平台多年亏损运营的关键:有了用户就有了流量,就有了变现的可能。
播客的崛起就印证了这个逻辑。
在音频领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相较于有声读物播客正在日益崛起,且对于用户的吸引力逐渐增加。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其移动端应用程序的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播客在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中日益流行,与有声读物相比,其内容时间相对较短。
作为一个有着五六年播客使用习惯的重度用户来看,我认为恐怕不只是播客单集时间短,冲击到了有声读物,而是更加有趣的内容和更具创新能力的创作生态,让播客对于有声读物平台形成强大影响,进而分流了一部分用户。
积极拥抱AIGC市场找到新模式?
那么,这次喜马拉雅的上市,是不是就印证了其优秀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这一点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
喜马拉雅虽然成立时间早,但在盈利这件事上摸索多年才堪堪跨过门槛,与其庞大的用户体量并不成正比。
根据招股书,灼识咨询的调研显示,喜马拉雅是用户首选的在线音频平台。2023年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3.02亿,包括1.33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1.69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收听其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其移动端用户收听时长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60.5%左右。
能看出来音频平台盈利模式相对单一,挣钱并不容易。
然而,这不仅是中国音频市场的情况,而是音频媒介本身的属性使然。Spotify是欧美市场最大的音频平台,但其盈利模式依然很难比肩视频和图文广告。音频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很大广告变现空间的产品形态,在2020年3月正式发布的播客平台小宇宙,虽然有着极高的用户活跃和极强的用户粘性,仍在苦苦摸索盈利模式。
在探索更多盈利模式的路上,喜马拉雅也在积极降成本,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正在拥抱“AI新时代”。
当前大模型在一众内容创作领域掀起新的风暴,作为中文最大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对于AI生成音频内容也有很多动作。
据悉,喜马拉雅研推出“珠峰音频AI模型”,帮助内容创作;推出专有的一站式AI音频制作工具“音剪”,帮助创作者缩短后期制作时间、提升创作效率、降低用户入驻门槛。根据喜马拉雅介绍,目前AI已经贯穿有声读物的预录制、录制、后期等全过程,相比人工创作提效超50倍。截至2023年12月21日,喜马拉雅平台AIGC内容2.4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6.6%。
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任何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