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蒋金丽 编辑丨蒋诗舟
上涨的风又一次吹到了香江。
都说“三根阳线改变信仰”,截至5月6日,恒生指数已经创下“十连阳”,累计涨幅达到14.51%,有机构开始高喊“技术性牛市”。
实际上,港股本轮拐点始于春节前。1月22日,恒生指数时隔15个月,再度跌破15000点。
投资就像钟摆,总会价值回归。触底后的恒生指数,在4月迎来了转折,连续10个交易日的拉升后,在5月6日行至18578.3点。
对于港股本轮上涨的原因,银河证券研报提到四个催化因素:
一是日元汇率持续贬值,日股吸引力明显下降,外资在亚太市场的配置重心再度转向港股;
二是2024年3月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3月、4月单月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均超过700亿元;
三是政策利好,4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旨在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四是市场对房地产基本面的预期有所提振,一定程度支撑了港股市场的脉冲行情。
谁在加仓港股?
在过去长达三年的调整中,已鲜少有基金经理高调看好港股。
丘栋荣是例外之一。
他在2023年1月发行了一只港股基金——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成立公告显示,中庚基金及基金经理、公司员工自购金额高达1.17亿元。
不过,截至5月6日,该基金成立以来仍亏损13.63%。
在3月22日披露的基金年报中,丘栋荣直言,港股具备显著的底部特征。他指出,股整体估值水平基本处于历史3%分位以内,即便考虑到美元加息的影响,恒生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超过8%,且高出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这在港股历史上十分罕见。
从去年二季度开始,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的港股仓位不断提升,到今年一季度末,已经达到基金资产的99.59%。
他管理的5只基金中,还有中庚价值领航和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可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且最高配置比例为50%。据Wind测算,这两只基金持有的港股比例分别为44.87%、45.7%。
除了丘栋荣,还有哪些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提前加仓了港股?
一季报显示,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港股仓位为43.99%,环比提升2.53%,也是该基金连续第十个季度加仓港股。
恒指“十连阳”期间,有5只主动权益基金涨幅超过20%,其中4只持有港股,分别是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诺安精选价值、嘉实互融精选。
涨幅最高的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一季度末时港股仓位为92.73%。在一季报中,基金经理表示:“今天的香港处在一个转型和过渡期,我们认为当前普 遍的低估值和低流动性会随着本轮中国宏观基本面预期扭转而消除。”
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一季度末时,港股仓位为91.95%,环比下降2.61%。相比之下,诺安精选价值、嘉实互融精选的港股仓位只有40%出头,后者在一季度期间对港股进行了减持,仓位下调了6.07%。
反转还是反弹?
回看港股这几年的跌宕起伏,对于“目前是反转还是反弹”,恐怕不能快速下定论。
港股上一轮牛市的高光时刻,定格在2021年2月26日。当日,恒生指数盘中最高达到31183.36点,之后便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调整期。
2022年10月底,恒生指数一度跌破15000点。在这次的“十连涨”之前,港股也经历了几次大大小小的反弹,但恒生指数从未站上23000点。
每一轮行情见顶或见底前,往往会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
2021年1月19日,某券商召开大型投资策略电话会议,标题就是那句著名口号——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
一个月后,港股见顶。这句豪情壮志的口号,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沦为了笑柄。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这的确是港股牛市巅峰的一种写照。
据Wind统计,南下资金2020年净买入量达到6721亿港币,创下2014年港股通开通以来的最高记录。仅四季度,南向资金就净流入1986亿港元。风头正盛的公募基金大幅加仓港股,到2020年底时,主动偏股型基金对港股的配置比例首次突破10%。
后来港股失势,基金经理开始重新思考“南下争夺定价权”的可行性。
周应波从中欧基金离职奔私前,在最后一份季报(2021年四季报)中感慨:“现在来看香江还是我们一条挺重要的能力边界。”
他当时回顾道,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港股市场有如下显著特点:
第一,离岸市场,流动性同时受到内地、全球的影响,市场在乐观和悲观之间的波动极大;
第二,高度市场化,吸引了一批国内为主的新经济龙头企业上市,从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市场;
第三,国内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投资经验还不足,从过去4年我们的实践来看,投资港股的效果不甚理想。
市场或许在期待,港股“这次不一样”。究竟是“牛来了”还是“狼来了”,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