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生在大山,注定就有山一样的担当与责任。
近年来,茅台集团始终秉承“大企业、大担当、大贡献”责任理念,聚焦“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结对帮扶道真自治县,在8个重点帮扶村实施“一村一主导产业”,做好做足“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依托蜂蜜产业,文家坝村与刺梨加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蜜蜂刺梨”饮品;深耕“农”字号,平模社区让香菇和黄花“握手”,做成“三台珍”瓶装下饭菜,增加附加值;河西村建立自己的加工坊,开发“傩美河西”纯菜籽油,让农户增收更“油”盼头……
在茅台的帮助下,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仡山大地徐徐展开。
文家坝村
“甜蜜事业”实现“蜂”回路转
何枰燏(右)与蜂农交流
在文家坝村仡佬树村民组的养蜂基地,桂花树下100多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该村养蜂已有上千年传统,全村600多户人家,大多家庭都爱养蜂,但多是一家一桶两桶的挂式老桶养殖。
2021年,受茅台集团委派,何枰燏到文家坝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认真研判,认为养蜂产业是一条村民致富的出路。于是在茅台集团支持下,何枰燏多方奔走,建起了这个养蜂基地。
2023年,该村已先后有6户建档立卡户从基地“分”走蜜蜂280多箱。村里给的政策是:村民不用花钱买,只要在养殖期间每箱蜜蜂交6斤蜂蜜到村里后,产权就归村民所有。村里不仅免费上门指导,蜂蜜还按市场行情全部回收。
52岁的基地管理员盛方勤曾是一名木匠,几年前摔伤后再也无法干木工活。针对他家的实际困难,村里把他吸纳为基地管理员,每月给予5000元工资,并为夫妻二人交纳了“五险”。去年,盛方勤从基地里分走100多箱蜜蜂。据盛方勤介绍,去年他家养蜂时间晚,但也获得2万多元收入,加上基地管理工资收入,去年总收入达到8万余元。今年预计总收入会超过12万元。
对于非建档立卡户,村里同样给予了优厚的政策。愿意养殖蜜蜂者,村里同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给予保底价格全部回收蜂蜜。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村民们的养殖积极性,据统计,如今该村已有几十户村民养蜂,新增蜂群1000多箱。
何枰燏的车后备箱里装满了各种蜂蜜产品。他和村委班子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引进了贵州夜郎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注册了“蜂维多”品牌,成立了贵州蜂维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主营产品有“蜂维多”品牌蜂蜜、“蜂王浆冻干片”“蜂王胎冻干片”“蜂蜜刺梨干”“蜂蜜九蜜舒”等产品。何枰燏说,仅养蜂产业这一项,2023年就给村集体经济增加了26万元收入。
每天,何枰燏总是在不断接听电话,大多是村里的繁琐事。作为驻村书记,村民有什么想法,或想办件什么事,都会直接拨打他的手机。也有不少电话是打来要蜂蜜的,有一个电话就是道真县城瑞龙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说要购买71盒蜂蜜,要村里给他们送去。何枰燏说,他有一回将村里1000件蜂蜜卖到了永辉超市。
今年,为帮助文家坝村拓展蜂蜜销售市场,茅台集团以文家坝村的名义入股197万元给道真一家企业,共同开发“刺梨蜂蜜饮品——酒伴侣”。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试验和研制,该产品已经成功问世,于5月20日量产并推向市场。
何枰燏说,如果这一饮品投放市场效果好,那么带动的就不仅是文家坝的养蜂产业,对整个道真的养蜂产业都将是一场革命。
【驻村心语】
文家坝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枰燏: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想文家坝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努力为村找到一条适合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当前文家坝村的养蜂产业已经成型,现已引进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努力开发新的蜂蜜产品,在茅台集团帮扶资源的基础上,打通超市、电商等销售渠道,促进村、镇乃至道真自治县蜂蜜销售。
池村村
金银花里摘“金银”
袁桂查看待采摘的金银花
53岁的李柏华淡定地站在自家300多亩金银花基地里,看着农药无人机在头顶来回盘旋。为预防白粉病,他从河口镇梅江村请来无人机喷药,每亩收费14元。他的基地里,常年有8名工人驻守。
作为村里走出去的能人,李柏华在外打过工,又在县城开过药店。20年前,他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回村创业。3年前,他的金银花基地还只有100多亩。村里要发展金银花产业,需要有人带头。于是茅台集团对他进行扶持,帮他补充苗木,鼓励他带领群众一起种植,使300多亩荒山全部种上金银花;又为村里的加工房增加智能烘干设备,租赁给种植大户使用,“相对于卖鲜花,烘干后利润至少翻一番。”李柏华说。
池村村没有一块平地,全是高山峡谷,但土壤环境清洁无污染,非常适合发展金银花等中药材产业。袁桂于2023年经茅台集团委派入驻池村村后,与村干部结合池村村优势商议,决定在保持全村传统种植钩藤、前胡等中药材产业不变的情况下,把金银花作为助农增收的又一产业来抓。池村村已有20多户农民种植金银花,面积发展到500多亩。与原有的3800多亩钩藤、600多亩前胡、100亩丹参、100多亩五倍子共同构建起池村村特色中药材基地。
池村村中药材产业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市场销售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一年来,袁桂没少为村民们种植的中药材寻找市场操心。去年,茅台集团出资为村里采购了金银花色选设备、包装设备等,补链延链开发了金银花代用茶。袁桂不仅自己设计产品包装,还附上了广告语——“延年益寿忍冬花,本草经中有妙方”。
袁桂的车后备箱常常满载着精心设计的农特产品,他走到哪里,便向哪里推广。今年1月至3月,得益于茅台集团鼎力相助,他为村里销售了价值22万元的农特产品。去年,该村生产的4吨金银花大部分得以畅销,离不开他的不懈努力。
袁桂一直想把帮扶由“单向输血”变为“双向奔赴”,让帮扶单位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能采购到高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的商品。他说,只要从“土特产”变为“商品”,就能打造一个“带不走的帮扶队”。为此,他可谓绞尽脑汁。
最近,他去绥阳县考察了贵州苗老藤生物养生有限公司后,就打起了生产“金银花牙膏”的主意,迫不及待地邀请苗老藤公司董事长严光华到池村村调研。严光华于5月6日到了池村村,双方一拍即合,由村里提供金银花作为原料,苗老藤公司负责生产研发,共同推出一款“金银花牙膏”。该公司不仅以市场价收购村里的金银花,每卖出一支牙膏还提留2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苗老藤公司已经生产出“金银花牙膏”和“五倍子牙膏”的样品,不久就能量产。
【驻村心语】
池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驻村干部袁桂:回顾一年驻村经历,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也学会了如何与村民们相处、如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在帮扶工作岗位上,为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模社区
“花”“菇”“粮”俏市农民富
王相程(左二)开完院坝会后和村民合影
道真仡佬族的“三幺台”闻名全国,茶台、酒台、饭台宴席中,为寓意吉祥并表达对贵客的无限尊重,黄花菜摆放在属于尊位、“天”位的上席位前。平模社区群众招待客人,向来把黄花菜看得比牛羊肉还珍贵,久等客人不到,主人会发出“黄花菜都凉了”的感慨。由此可见黄花在平模社区群众心里的分量。
茅台集团帮扶道真,打造了产业名片“菜县菇香”,其中在平模社区建设起173个菇棚,让50多户村民依靠菇棚种植香菇发家致富,家家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平模社区还是酒用红缨子高粱重要产区,全社区拥有800余亩红缨子高粱基地。
平模社区还能发展别的产业带富更多的村民吗?这是平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王相程时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与社区“两委”的反复论证和深思熟虑,黄花产业成为第一选择:不仅因为当地有种植黄花的历史,也因每年6月至9月是香菇生产农闲期,而这3个多月,恰恰是黄花的采摘季节,正好“互补”。
要让村里人从“种几株自己吃”变为“种一片拿去卖”,甚至大规模种植,村里必须先建基地,以此带动和影响村民。2022年,王相程争取到茅台集团帮扶资金49万元,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起200亩黄花基地,当年便带动近200户村民共同种植和就近务工,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同时增加集体经济6万余元。
如今平模社区有两支队伍比较有名。一支是助农农机服务队,一支是“精采十分”黄花示范采摘队。农机服务队由社区提供犁耕机和柴油,部分村民为队员,专门为村民提供有偿服务,耕犁土地种高粱、种黄花。这支队伍2023年已为村集体提供6万元收入。黄花采摘队则为黄花产业服务,有固定队员近20人,队员自己挣钱自己花。
龙井村民组村民郑位、张家新都是黄花采摘队的重要成员。两人3年前各租了村里3个香菇大棚种植香菇。近几年两人平均每年都要从菇棚里挣到7万多元。村里发展黄花基地后,他们又多了份“工作”:不仅能采摘黄花赚工钱,还参与基地的管护,每年能多挣3万多元劳务费。挣到了钱,郑位刚换了辆新轿车,张家新也新建了“小洋楼”。不少群众看到了“钱途”,都计划流转土地跟着村里干。
今年,王相程多方奔走联系到道真自治县一家食品公司,双方达成合作,由该食品公司收购平模社区的香菇和黄花,生产一款名为“三台珍下饭菜”的瓶装熟食。经茅台集团相关负责人出面协调,省内的合力超市愿意接纳“三台珍下饭菜”进行销售。今年8月,平模香菇与黄花结合的“三台珍下饭菜”即将量产。
【驻村心语】
平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王相程:得益于茅台集团的高位统筹和各级党组织、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平模社区从“薄弱村”蝶变成“希望村”。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我将以“闯”的劲头、“实”的作风、“铁”的担当,用工作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出一份力。
莲池村
因地制宜打好产业“突围牌”
钟敏敏查看花椒长势
莲池,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但道真自治县隆兴镇莲池村,却没有这般幸运。这里山高谷深,耕地面积少,加之年轻劳动力匮乏、交通不便,产业发展难度大。
如何因地制宜,寻找莲池村的产业之路,成了村支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成了茅台集团驻莲池村工作队队员钟敏敏的当务之急。
因地制宜才能找准立足点,抓牢着力点。在茅台集团助力道真种植系列酒用高粱的背景下,莲池村抓住发展机遇,从2019年的600亩到2024年的1800亩,当地种植面积增加了三倍。不少村民也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加大高粱种植量,年近70岁的廖炳维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是种稻子和玉米,现在种高粱,价格稳定,收入也有保障。村里很照顾我们,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廖炳维说,去年种高粱就增收1万余元,今年她家又新增了2亩。在得知高粱是茅台集团在帮扶之后,这位从未到过茅台镇的老人说,“卖到茅台好啊!”
除了当地散户,莲池村还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形式,大力发展高粱种植。2024年全村高粱预计产量300余吨,产值200余万元,带动400余户村民种植,户均增收5000余元。
在高粱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莲池村的另一产业也悄然发展了起来,那就是因地制宜盘活起来的花椒。当地曾发展过200余亩花椒基地,但因经营不善放弃管理,成了烫手的“山芋”。
“我们通过走访群众、组织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听取群众想法和意愿,并邀请花椒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经现场考察花椒长势较好,管护后能有所收益。”钟敏敏介绍,后来由茅台集团出资对花椒基地进行盘活建设,村合作社负责经营,并聘请花椒种植专业人员对基地进行日常管理。
时下,茅台集团帮扶的莲池村花椒生产基地内,200余亩花椒粒多籽满,丰收在望。花椒基地管护人员、村民赵家才在家门口上班,一年能增加1.5万多元的收入。“相信有茅台的帮扶,莲池的花椒种植一定会越来越好。”
今年是花椒基地的第一次采摘,预计丰收3万余斤青花椒,产值达15万余元,同时支付土地流转费2万元/年,每年累计带动周边群众1200余人次就业,支付工人工资13万余元/年,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正在盘算扩大基地花椒种植规模,并以品牌化和市场化的思路,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钟敏敏说,现在莲池村已形成了以高粱为主的主导产业,并在食用菌、花椒、钩藤、黄花、油菜等有所建树,相信在地方党委和政府与茅台集团的共同努力下,村里产业“突围牌”会越打越好。
【驻村心语】
莲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钟敏敏:驻村帮扶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为农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做好更多民生实事,练就兴农本领,与群众一起谋发展、促振兴,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莲池村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勋 沈仕卫
茅台融媒体中心
李姿 蔡忠成 李明星
编辑 刘显玉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