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6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银河办事处盛世丰园小区,两个干净整洁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率先映入眼帘。
车棚内,一排排整齐的充电桩排列在两侧,每个充电口都配备了电压表和防触电外壳,居民们只需刷卡就能轻松开始充电,电价与日常用电一致。此外,车棚内还配备了监控摄像头和消防设施,确保在充电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这一场景,正是港区奏响回迁安置区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三部曲”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其充电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动自行车“上楼”“飞线”充电的现象,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5万起,较2022年上升12.1%。
“为了有效解决电动车上楼充电问题,我们在辖区内74个安置区所有电梯加装了2481部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感应器,一旦检测到有电动车进入电梯,电梯将自动停止运行。”郑州航空港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此项举措不仅有效地遏制了电动车上楼充电的违规行为,也大大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居民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郑州航空港还积极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居民们了解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正确方法和潜在的安全风险,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安全管理,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
“充电口稀缺,是导致回迁安置区居民选择‘上楼充电’和‘飞线充电’方式的一大关键因素。”郑州航空港区应急管理局说。
当前,港区内回迁安置区电动自行车近10.79万辆,但充电口仅2.09万个。平均每5辆电动自行车需共用一个充电口,这无疑给广大居民的日常充电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让居民‘有口可充’,我们创新性提出了在不影响小区消防和居民生活前提下,充分利用小区闲置公共用地合理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点的举措。”郑州航空港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有效推进普惠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工作,郑州航空港已采用政府主导建设、财政给予补贴的方式,大力推进普惠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建设工作。
目前,郑州航空港正在加快回迁安置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建设,计划新增的3万多个充电口全部建成后,电动自行车与充电桩的比例将从原先的5:1显著降低至2:1,能基本满足居民的安全充电需求。
“‘充得上’还不够,关键是要让群众‘充得起’。”郑州航空港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充电棚充电电价过高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居民选择正规充电方式的主要障碍。部分第三方运营公司出于快速盈利的考虑,将充电桩电费标准设置得过高,甚至超过1.9元/度,这相较于居民家用电价明显偏高。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郑州航空港已采取多项举措。一方面,通过为自营充电站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确保其在保证合理盈利的同时,能够为居民提供价格适宜的充电服务。另一方面,对现有第三方充电桩进行升级改造,并享受同等补贴政策,对于超出补贴标准的部分,由属地办事处协调进行限期补贴,以实现充电站电价与居民电价的平衡。
“我们小区新增了四个充电棚,共设有180个充电位,新旧充电棚的电价均保持一致,大家都感受到了公平与便利。”正在充电的村民宋大妈开心地向记者表达了对这一系列便民举措的满意与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充分做好回迁安置区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郑州航空港在充电站改造之外,还持续开展了多项行动。他们畅通消防通道、开辟高层逃生窗、拆除影响居民逃生的广告牌和防盗网等,切实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他们还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安全检查,找准问题“目标靶”,并明确物业和村、社区的主体责任,划清责任“分界线”。截至目前,郑州航空港共投入财政资金5900余万元、引导建设公司资金2700余万元进行隐患整治。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充电服务管理,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回迁安置区消防安全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确保回迁安置区消防安全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郑州航空港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