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媒体报道,日前一架隶属于北约的RQ-4B“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飞抵克里米亚半岛附近,航空呼号为“Forte12”。这架大型无人侦察机飞抵克里米亚半岛附近后,又向雅尔塔方向的黑海空域行进,显然是在情报侦察和信息登记等军事作业。分析人士表示,照过去经验,每当北约无人机出现,都意味着驻扎在黑海的俄军将遭受炸弹和导弹的袭击。
北约的方式是,通过地图标注,为乌克兰武装部队的低技术无人机提供图像和坐标,使其能命中目标。但由于这一方式的手段太过于原始,所以不具有打击移动目标或已转移目标的能力。RQ-4B大型无人机没有配备武器系统,不具备“察打”能力。
但是,由于机身上搭载了大量的先进传感器和侦察设备,使得它在执行侦察和战场监视任务时,能够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为此除了美军和北约外,中国也发展了大量的先进侦察无人机。过去,RQ-4B大型无人机是配合其它无人机和战斗机,在纷乱的中东战场上扮演观察员的角色,一旦锁定目标,便引导打击平台对目标发起攻击,在中东治安战环境中,RQ-4B大型无人机创造了许多战场奇迹。但由于此次是俄乌战争,北约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参战方,所以并不能直接对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打击平台提供直接导引,而俄军也不能擅自对该无人机发起攻击。
以军纪散漫闻名的俄军,对于这种专业的侦察平台,实际上是没有抵抗力的。俄乌开战两年多以来,俄军不止一次的出现因为士兵滥用私人通讯设备和笔记本遭北约和乌克兰技术部门信息定位,随后被精确打击导弹摧毁的战例发生。
而防空部门的指挥官和士兵,也是不按条例的随意开启雷达系统,在己方已被标记定位的情况下,也不曾转移阵地。S-400防空系统是机动部署平台,但屡屡被无人机和海马斯火箭炮的战术导弹摧毁,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防空部队的疏忽。乌克兰的远程无人机是不具有末端自寻的能力的,靠的就是侦察平台提供的影像和定位标记去打击,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要想在“和平环境”下反制这种渗透侦察,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伴随的电子干扰,影响它正常工作。比如中国对外展示的无侦10,就可以在侦察作业的同时,对目标实施强电磁干扰,挂载电子战吊舱时,效率更是呈倍数增长。但遗憾的是,俄军目前并没有这类的设备平台,即便是电子战飞机,俄军也很少,且都是旧式型号,水准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使用需求。
当然也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并不能因为胡塞武装打下了几架美军无人侦察机就认为这类平台没有威胁,作为非直接作战装备,它的战场生命力的确不佳,但它每次对敌方造成的损失,同样是不容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