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维维股份”原控股子公司被追缴1994年至2009年税款8500万元,一时“税务倒查30年”声音四起。对此,国税总局昨日回应称,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
维维股份补税不是个案,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补税后总计影响净利约7亿元,而被追缴税费原因不尽相同。对企业来说,补税影响业绩;对地方政府来说,征管加严源自于财政吃紧,也意味着“税收优惠”招商式微。
《荆州府志》记载:“蜀江自此分为诸州,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江河港汊纵横交错,气候温润、植被繁茂的枝江天然是酿酒宝地。地处宜昌的枝江酒业起源于1817年创办的“谦泰吉”古槽坊;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地方国企,1998年实现企业改制。
2003年起,枝江酒业营收曾连续八年在湖北排名第一,彼时荆州“白云边”、黄石“劲酒”都得靠边站;2007年,枝江酒业以15亿销售额排在“茅五剑泸汾洋”后,位列行业第七——在长江黄金水道上,形成上游有五粮液、中游有枝江、下游有洋河这样的白酒酿造景观。
2009年,枝江酒业与维维股份战略重组,后者持有前者71%股份。2011年,枝江酒业营收19.99亿元达到历史巅峰。公司规划,2015年白酒主业目标收入50亿元,但营收反而逐年下降。“不懂酒”的江苏徐州维维豆奶,未能在湖北枝江实现欢乐开怀。
多元化转型不顺,2020年,维维股份将持有的枝江酒业股份,全部转给注册地位于南通的江苏综艺控股集团。双方协议,如税收机关因枝江酒业存在未缴或少缴税款而对其进行交割日前税收追溯征收的,由公司负责补缴——这也就是维维“戒酒”3年半后还要补税的由来。
根据维维股份6月13日公告,枝江开发区税务分局通知书显示,截至6月4日,枝江酒业未按规定申报期限对1994年至2009年的消费税进行纳税申报,合计应纳税费8500.29万元。据财新报道,上述税务事项最早为审计发现线索,后由税务部门跟进检查。
截至公告披露日,维维股份应收枝江酒业欠款本金1.23亿元,根据股转补充协议,若税收追溯征收款项实际发生时,将直接在枝江酒业欠付款项中抵扣。这意味着,枝江酒业总归要“掏钱还账”,只不过“收钱方”由外省维维股份变成本地税务部门,而名目由“欠款”变成“欠税”。
补税预计影响维维股份2024年利润总额约8500万元,而被要求补税的宁波博汇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选择对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40万吨/年环保芳烃油生产装置及相关配套装置停产——如果不停产,公司将面临高额消费税。
去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文,对重芳烃按照石脑油征收消费税。也就是说,博汇股份部分产品被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为应对政策影响,次月起,博汇股份开始改造芳烃抽提装置,产品由重芳烃升级到重芳烃衍生品。
但到了今年3月,宁波镇海区税务局发布通知书,要求博汇股份“重芳烃衍生品”按“重芳烃”缴纳消费税。对此,公司有异议,认为重芳烃和重芳烃衍生品为不同产品,后者不归属重芳烃范畴。于是在通知书下发两个多月后,博汇股份近日对主要生产装置进行停产应对。
受政策影响的肯定不止博汇股份一家。宁波镇海区是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关联百余家化工企业,石化产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近70%;2022年,宁波石化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221亿元。相关税费政策变化后,宁波冲刺万亿绿色化工产业的步子,恐怕会放慢。
除上述两家,今年以来存在补税情况的还有顺灏股份、北大医药、藏格矿业、华林证券、联建光电等五家公司。它们被追缴的税费都在千万级别,有两家影响年度归母净利润超过4000万元。而补税原因不尽相同,包括“政策变化、少计税、未按规申报、关联交易价格偏低、对政策理解有偏差”等。
来算一笔账,如按税务事项通知单要求,重芳烃衍生品按重芳烃缴纳消费税,博汇股份测算,去年全年利润和今年一季度利润影响分别约为3亿元和2亿元。如果把上述被要求补税的7家上市公司全部算上,总计影响净利润约7亿元,而2024年尚未过半。
《财会通讯》刊发的“上市公司补税现状、原因与启示”一文显示,2009年至2020年,补税总额最多的年份是2019年(10家计8.8亿元);补税企业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20年(13家3.2亿元)。媒体报道显示,2021年-2023年公告补税的上市公司分别为3家、1家和5家。
按国税总局说法,近期涉及多地的查税补税,并非统一部署安排。结合上述上市公司公告数据,地方税收追缴“频次变快、额度变高”反映了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现实,而财政吃紧则意味着,“税收优惠式”招商很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差异化财政奖补招商空间会越来越小。
过去三十年,GDP考核机制下,税收竞争、招商引资是重要手段。地方政府通过“企业税收、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这三驾马车来实现横向的锦标赛竞争。经济增长较好时,地方依靠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提升财政支出以提振经济,放松企业税收征管以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对财政支出的增量难以为继,地方政府通过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来提升财政收入,成为唯一的选择。现如今,“补税”现象在中东部表现得最为明显——西部省份依靠转移支付来稳定财政支出,对于企业实际税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过往,对地方政府而言,奖补资金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除去北上广深,大部分地区都是通过税收政策优惠吸引企业落地”。一位地方招商局负责人表示,几乎所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都与财税相关,早些年是“税收返还”,近些年则以奖补资金为主。
如今,新一轮税收优惠政策清理正在全国展开。年初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指出,严肃治理地方违规招商引资中的涉税问题,严禁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参与配合违规招商引资。8月起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提出,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或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补。
遍地“强省会”政策下,中小城市招商引资压力不小,如今“税收奖补”优势消失,这些城市会更难。摆脱“税收挂钩引资”的旧模式,提供更高效政府服务、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产业配套,是这些城市能“卷”的方向——当然,在此过程中追缴欠税保持财政运转,是首要前提。
参考资料:
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补税”事项.第一财经
上市公司补税现状、原因与启示.财会通讯
“招商引资”与企业实际税率关系研究.科学决策
走到尽头的“税收优惠”式招商引资.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