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能源投资人的思考:大储、氢能或复刻光伏产业的成长逻辑
创始人
2024-07-07 14:51:07

文 | 险峰长青投资人 骆潇濛

编辑 | 雪小顽

本篇算是一份读书笔记,是我最近读完《大国光伏》后,对行业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其实,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到今天,20年间经历了四起三落(如果算上现在已经是四起四落),从赛维LDK、尚德到汉能,大批曾经的“光伏一哥”黯然退场,但也有天合、晶科这样的企业,最终扛过了至暗时刻,转危为安。

那么,活下来的人做对了什么?很多细节我也是看过后才知道,而一些底层的knowhow,虽讲的是光伏的故事,但对于身处科技创投行业的我们,可能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就像杨绛先生曾说,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或许越是这样一个浮躁焦虑、缺乏投资热点的时期,读书才越是破除内卷的最好方法,因为“读书破万卷”(笑)。

01 产业人是如何理解创新的?

现在很多人提到IBC或者XBC技术,可能首先会想到隆基。但其实早在2014年,天合就引进了Sunpower的专家,开发出首套中国人自己的IBC电池,创造了转换效率的世界记录。

不过这项技术太超前了,等跑了中试线才发现,生产成本要比当时的PERC电池高20%-30%。

天合也想了很多办法,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无论如何优化工艺,也无法把成本降低到PERC的水平——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是当时的决策者,会怎么选择?

天合的选择是将IBC技术封存了起来,暂时不做。

和大学里搞科研不同,在产业人看来,企业投入资金研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量产化。换言之,对企业来说,无法量产的创新就等于没有价值。所以产业研发有时候领先半步才是对的,领先一步反而不合时宜。这其实也是产业人看待创新的独特视角。

而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汉能。

今天汉能已经被污名化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一场骗局。但其实就汉能的人才储备来说,其技术力本身并不弱。甚至直到这两年,市场上还能看到汉能团队成建制出来创业,做出一些在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项目,很多依托的还是当年的技术积累。

事实上当年汉能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还是“一味地强调创新”,将企业发展局限在了“创新”这个单一维度上。

当年汉能收购了好几家外国企业,但这些企业之间却分属于完全不同的薄膜路线,尽管屡次打破世界纪录,在宣传上风光无限,但摊子铺得太大,各技术之间又没有协同,最终被创新拖垮。

如果汉能能深耕其中某一条技术路线,是非常有机会在资金耗尽之前实现经济性量产,成为一家能够对标First Solar的中国公司,从而在晶硅环伺的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但是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所以真正可持续的创新,不是用创新叠加另一项创新,而是所谓“创新-优化-再创新”。

如果跟工厂打过交道都知道,新技术在诞生之初,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因为生产端可以找出100种理由拒绝采纳你的创新成果。特别是行业下行期,大家都习惯于首先使用那些成熟的、在量产环节被反复验证有效的技术,而不愿意冒险做出改变。

这时比较柔和的处理方式,是最好不要上来就“掀桌子”,增大改革的阻力,而是可以先看看能否把新技术与旧技术相结合,以优化来代替创新。

对此,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创新步道”,我觉得稍微有点复杂,感觉用“创新变速跑”来比喻可能更合适。

简言之,中国光伏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这批企业非常擅长一种能力,就是在一个大的技术跨越前,先找到一种过渡性技术,实现低成本换新,同时留出一定的时间窗口,为下一次的颠覆式跃迁积累资本。

比如著名的“金刚线革命”,其实也是技术优化与创新相结合的成果。

当时中国的金刚线切割机被国外垄断,金刚线核心技术也掌握在日本公司手里。为了不受制于人,隆基一方面在全力自研国产金刚线切割技术,另一方面却依旧继续采购传统的砂浆切割机,但要求设备厂商务必预留出未来升级金刚线的接口,并将这一项条款写进采购合同。

隆基绿能。来源:IC photo

这就像在一场长跑比赛中,我们在短距离冲刺200米之后,肯定会引发一些身体的疲惫和不适,就需要配合一段慢跑,来调整比赛步伐和节奏。

冲刺和慢跑,对应到科创领域就是创新和优化,创新必须叠加优化才可持续,也只有通过持续优化,不断地打磨,才能让创新成果深刻融入到产业环节之中。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优化其实要比创新更加重要

02 当我们看工厂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这也引出了下一个话题:什么才是好的优化?或者说,一家好的工厂应该如何做优化?

书里提到一个通威永祥的例子,很典型:当时正值2014年光伏的第二次低谷期,多晶硅价格一路从每吨300多万跌到十几万,永祥的工厂已经在生死边缘,段雍临危受命接任总经理,空降过去救火。

段雍总到任后,首先对工艺流程进行了摸排。当时是10月份,他一摸上下循环水发现是凉的,马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说明换热的流量太大了,冷却过度,背后一定存在水电浪费,于是立刻整改。

同时,他还推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动和资源循环利用,比如把多晶硅制造中还原阶段的热水变成蒸汽,送到精馏塔区回收利用供热,让该工艺里65%-70%的电耗得到回收利用。

还包括多晶硅产线的大型化。我们都知道设备大型化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一座工厂不是等比例放大那么简单(就像蚂蚁放大1万倍也变不成大象),其内部的所有结构都要重新优化:比如设备之间的连接管道,放大后为了使布局更为紧凑,就需要设计得更短。此外,当时工厂设计标准也做了一些创造性改进,比如可以直接把大型变压器放在多晶硅还原车间的楼下,大幅减少了电力损耗且保障了其安全性。

到2016年,通威永祥高纯晶硅的生产成本就降到了全球第一。到今天,整个中国多晶硅行业的投资强度已经降低了十倍,曾经建一条1千吨的产线就需要投资10个亿,现在一条1万吨的产线也只需要投资8-9个亿。

要知道,制造业并没有互联网那种网络效应,所以90%的降本幅度是非常夸张的。但其实拆开来看,里面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新技术,就是一个个工艺细节的改进与叠加。

与创新不同,实际上大部分优化都发生在非常微小的地方,是大量细节累积后引发的量变到质变。这对投资人很有启发——我们平常看工厂的时候,到底应该看什么?

我到今天也看过了几百家工厂,但坦白讲,前两年大部分都是无脑看的,很多knowhow可能还停留在10年前,就是检查一下卫生间干不干净,地面有没有烟头,再随机找几个员工聊聊他们的工作状态。

后期基金可能会更关注产能利用率,因为要验证产能有没有BP上说的这么大。比如一个炉子设计产能1万吨,但是前面很多环节的产能可能是卡住的,投资人要识别出这些trick(把戏)。但对早期投资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判断的是,这家企业有没有持续优化的意识。

比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厂长,大多情况下可能五六十岁,那他会不会像段雍总一样,依然愿意花大量心思在工艺的优化和迭代上?还是说他会陷在固有思维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实只要见面接触过几次,很多细节都可以反映出来。

再比如一些高校孵化的项目,当产品走到中试阶段之后,创始团队是不是能切换思维模式,从工艺优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优化其实非常依赖研发设计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换,如果研发者不了解一线的生产环境,优化也就无从谈起。

再然后是一些管理上的细节,看创始团队有没有组织优化意识。

与今天这些风口上的科创行业很像,光伏当年也是著名的“造富机器”。比如赛维创始人彭小峰,32岁就当上了中国首富,包括后来的一众光伏大佬,也都是短短三五年就登顶全球第一,白手起家的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快速扩张的背后,一定会出现大企业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有能活到今天的光伏企业,曾经无一例外都进行过组织改革。

像通威采取的是“夺旗赛”模式:把指标不断拆分,最后制定出清晰的目标刻度,激发内部竞争。比如某个工艺环节要优化,会将相关目标分配给对应部门员工,之后在每个考核节点对排名头尾的员工进行奖惩。

天合采取的则是“创团”模式:总公司类似于发包方,定期发出一些承包任务,由公司内部的个人或者小团体接单。相当于砍掉了所有层,把前端改造成了自主经营、单独核算的主体。

2024年2月,在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组件车间,工作人员封包电池片边缘。来源:IC photo

一位创始人曾跟我说,以前他去天合出差,人家都是带他去高管餐厅吃饭,等创团改革之后再去,就改成跟员工一样去大食堂吃。这背后,其实是组织里的每个人都产生了成本效率意识。包括很多小材料、胶带之类,降本幅度可以达到50%-80%。对天合这样体量的企业来说,单一的材料降幅可能就在千万级别。

以上种种细节,在一家企业走到中试阶段之后,一把手是否会有意识地进行优化和调整,都是投资人在考察中,可以多加关注的。

03 投设备的两个维度:技术延展性VS服务延展性

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先导智能。

先导的创始人王燕清1999年下海经商,从租旧仓库生产电容器起家,属于典型的中国式“车库创业”。但只用了7年时间,到2006年,先导的高压电容器缠绕设备市占率就反超了美国希尔顿,成为超80%的高压电容器厂的设备生产商。

2008年,先导进军锂电池装备,慢慢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等一众头部企业的供应商;2009年,先导和尚德达成合作,开始跨行业为光伏企业供货;到2021年,先导的市值已经突破千亿,前后只用了20年时间,崛起速度非常之快。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相比于光伏组件和硅料,一般都给不到光伏设备太高的估值,但王燕清总却能做出一家甚至不输于隆基、协鑫的行业巨头。

究其根源,除了人和势的因素外,核心还是所谓技术的“延展性”

电容器、光伏、锂电,三者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很多底层工艺是相通的。它们的机械结构设计、电控软件编程也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先导才可以把已经打磨成熟的薄膜电容器制造技术,嫁接到光伏和锂电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中,最终成功地横向切进了这两个万亿级大赛道。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在判断设备类早期项目的时候,应该多关注一下技术延展性这个指标。

现在大家都喜欢投“资深产业人”,但一个人如果做久了某一类设备,可能多少都会有一些封闭性,对圈外的事情不感兴趣。很多时候,创始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了解跨领域应用的情况,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投资人帮忙做一些判断。

当然这并不容易。比如有的设备名字完全一样,都叫流化床,但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化床,差异却非常大。还有像先导这样,一个叫卷绕机,一个叫串焊机,虽名字不同,但其实功能原理差不多,大部分情况下投资人自己也未必会了解。

2024年6月,先导智能参加上海SNEC展会。来源:IC photo

所以,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到人的逻辑。因为技术的演进方向谁也预判不了,就像1999年先导刚成立时,王燕清总肯定也不知道自己的卷绕机后来能跨界到光伏锂电。这里面,唯一可控的还是人本身。我们在看设备时,如果遇到一位对自动化工程、电机软件、编程都有研究,且依然对外部世界保持好奇心的创业者,不妨多给一些加分。

至少从早期投资的角度看,设备的延展能力可能比设备本身更有价值,本质上还是要赌它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技术延展性之外,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点是“服务延展性”。

从某种程度来说,光伏行业是中国最卷的行业,没有之一。别的行业,设备折旧都是按使用寿命计算,一套设备用20年都不会坏,但是光伏的迭代速度实在太快了,可能到第四、第五年,它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必须要被淘汰。

这就造成了光伏行业的一个怪现象,即后发者掌握巨大的优势。因为所有的设备都是通用设备,由第三方提供,意味着谁后买,谁就能买到最先进的。所以隆基提出的口号是“不领先、不扩产”。换言之,不是因为赚钱才扩产,而是技术已经取得了领先优势,且未来有继续升级(优化)的空间,才会选择扩产。

这其实也代表了一个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或者叫“极致内卷”的环境里,科创行业的终极状态。即在充分竞争下,你的技术一定会外溢,哪怕你有一项别人不知道的独门工艺,可能花费10年才研发出来,但只要推向市场,最多半年,全行业都会掌握,完全被人copy过来。

所以最终,大家比拼的还是服务能力——中国的光伏全年98%的时间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也就是说,365天里面有355天都在发电。如果你是一个设备商,凌晨3点时有客户的电话打过来,你能不能立刻安排设备维修人员进场?

外国企业肯定是做不到的,他们的工程师下午六点之后就不接电话了,所以面对光伏这样的技术设备更新与维护强度,海外的设备商非常疲于应付。

之前我也遇到过一些很不错的创业团队,技术确实非常牛,但是每每聊到要怎么去磨客户、怎么做服务的时候,却又表现得不在乎,认为客户不选他们就是客户不懂。但可做可不做的订单,如果不全力以赴,最后一定做不到,长此以往就会被市场抛弃。

所以至少在创业早期,创始团队也要意识到这是个苦活。坦白讲,我们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乙方,哪怕你的技术再强,也必须有随时服务响应的工作态度和意识。

04 “弯道超车”的逻辑:产业民族精神与投资回报率

结尾部分上一点价值,也尝试回收一下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光伏能够如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从谷底涅槃重生?

我觉得一个核心原因是,光伏属于强政策驱动型的行业。

复盘光伏的发展过程,能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交替主导的鼓励与扶持。比如90年代末,光伏还是新技术,当时是中央政府首先主导,鼓励大家用光伏产品去解决一些边远地区用电和离网发电的场景,同时叠加了当时欧洲的出口行情,由此诞生了第一波光伏热潮。

2007年,赛维LDK在纽交所上市,总裁彭小峰资产达到400亿人民币,一跃成为福布斯中国能源首富。来源:IC photo

到2000年初,光伏开始变成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国资纷纷鼓励光伏发电设备的生产制造,尚德、赛维LDK开始崛起;2008年金融危机与“双反”之后,又变成了中央政府主导的金太阳工程,通过政策刺激拉动国内的光伏电站建设,同时锁死标杆上网电价,鼓励光伏并入国网。

等到平价上网完成之后,中央又通过地方政府,保障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逐步提升。可以说,中国光伏几乎抓住了每一个可能抓住的机会,才一路沉浮走到了今天——在整个过程中,“看得见的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居功至伟。

所以我也在思考,像光伏这一类行业,本质上可能和西方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运作就是背离的,它注定会是一个big government(大政府)所主导的产业。

众所周知,光伏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首先应用于美国,但与此同时,当时也正值美国财团杠杆收购的春天,华尔街信奉的一句口号叫作“股东至上”。

彼时一众大资本抱团“漂亮50”,把盈利能力当成衡量一家公司好坏的唯一指标,这给上市公司CEO们造成了巨大的短期回报压力,不得不把不太赚钱的业务剥离。因此,上世纪80年代也是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开始,大量制造业开始迁往亚洲。

后来,稻盛和夫等人复盘那段历史时也指出:过分强调收益率,是美国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而中国作为接棒的后发工业国,政府出于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思维就不会只停留在单纯的经济考量上,相较于金融资本,更能够承受国产化失败带来的高风险。光伏行业归根究底是一个能源行业,能源最核心的指标就是降本,这恰好又是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可以说,我们的种族天赋与光伏的行业需求也高度一致。

在这两点之上,我们又叠了一层“产业民族精神”的buff——它源自于一种通过融入工业文明,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平等对待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中国这样的后发工业国,才会不甘于处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低位,而愿意去忍受较低的毛利率,在极度的内卷中奋力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以光伏为代表的这批制造业要想完全回归发达国家,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不仅在于欧美企业已经跟不上中国企业的创新节奏,更在于欧美资本对于高投资回报率的偏好难以扭转——很难想象他们会真心愿意掏出巨资,去买一支低毛利、苦哈哈的实体制造业股票。

而这件事对投资人的启发是,未来中国还有哪些行业,也可以在大政府主导下复刻光伏的成长逻辑?除去现在很热的“新三样”,我觉得大概率大储、氢能也会有一张门票。

当然,这张门票要靠自己争取。实际上,今天这两个行业所遭遇的低谷,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还是一个强中国特色的东西,还没有经历过出海的考验。

比如2000年第一次光伏热潮,本质上是德国、日本等外需推动的结果,由此诞生最早一波出海的市场机会。换言之,早在诞生之初,中国光伏就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竞争了。

当时一家中国的光伏企业,如果能做到组件的大量出口,就意味着它可以打败欧美日韩的企业抢到订单,也意味着它是值得被政策鼓励扶持的对象。所以等到2008年“双反”的时候,政府和银行就可以非常精准地对光伏企业进行定点救助。

如果没有经过出口数据的检验(比如前几年的氢能和大储),到政府救助的时候就变成了猜字谜,因为谁都可以自称自己达到了世界级标准,反正也无法证伪。而一旦淘汰机制失灵,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一定会发生。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哪怕是初创企业,也要努力走出去,不要只盯在国内市场。

这也是日本当年的教训。日本光伏起步比中国要早,但非常喜欢盯在国内市场,关键是日本自己的市场又小,他们很着急要实现本国的能源替代目标,导致错过了德国市场的井喷。相当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最终被中国企业完全挤出了光伏市场。

今年虽然国内氢能补贴有所退坡,但出海方向还是挺好的。我在年初研究了一下海外市场,发现已经有两三家海外氢储能公司能做到上亿人民币的营收/订单,也有初创企业一次直播就收到了40多个国家的千把台订单。

这一切都跟当年光伏很像。外国公司先吃螃蟹,有产品有订单且验证了市场,但成本比不过中国公司。可能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些国内头部的氢能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内销转出口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对《大国光伏》的一些思考,很多都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原著作者。总之,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强烈推荐。也感谢作者团队以及书中所写到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中国光伏人”给我们带来的这场思维盛宴。

(本文作者骆潇濛,险峰长青投资人,关注碳中和/新能源方向,曾代表险峰长青投资了仁烁光能、刻沃刻科技、和光同耀等项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财经早晚报】字节将禁用第三方... 今天值得关注的国内外新闻有: 1. 外交部:中国对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4国试行免签 2. 工信部...
GTCFX:多元化产品组合满足... 摘要: 探索GTCFX多元化产品组合,满足您的交易需求,实现投资目标的最佳选择。立即点击了解更多,开...
上汽大众成立动力系统新公司 含... 每经AI快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峰梅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文辉,注册资本10...
惠民消费券叠加世界美酒!宁夏·... 6月9日-11日,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国际葡萄酒名庄名酒展将在银川国际会展中...
基金分红:华夏合肥高新产园RE... 证券之星消息,5月28日发布《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华夏合肥高新创新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
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完成10亿美元... 5月28日,凯辉基金正式宣布旗下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圆满完成最终关账,基金管理规模达10亿美元,成为欧盟...
直击蓝晓科技股东大会:董事长高...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慧东 2024年,蓝晓科技(300487.SZ)营业收入25.54亿元,同比增...
总起价近20亿!深圳光明挂牌一... 粤进深 赵盼盼 5月28日,深圳光明区挂牌一宗宅地,宗地号为A509-0074,挂牌起始价19.94...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 5月28日,由北京商报社、《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主办的“2025深蓝媒体智库年度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
原创 A... 昨夜的美股高歌猛进,虽然这与A股的关系不大,但是美股大型科技股的上涨跟我们多少还有些关联吧,比如说看...
原创 深... 文丨詹詹 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800字) 近期,深蓝汽车可谓连遭舆论风波。...
原创 武... 武清,已经找到了楼市“甜区”。 今年以来,大打改善牌,核心地段的改善洋房掀起一股热潮。 城投春上...
重磅活动!王涵:长期视角下的经... 上证·首席讲坛”由上海证券报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共同打造,致力于搭建高端交流平台,邀请业内顶级专家...
银行行业28日主力净流出6.1... 5月28日,银行行业上涨0.28%,今日主力资金流出6.1亿元,成分股21只上涨,17只下跌。 主力...
深铁5个月四次“输血”万科近1... 金融界5月28日消息 在万科深陷债务的关键节点,已经从万科退休多年的大佬王石罕见发声,正在尝试与万科...
原创 A... 今日的A股,成交量又只有万亿成交量了,比昨日更离谱的是沪深300成交量只有1600亿,TMT赛道的成...
医疗大模型浪潮:讯飞医疗领航,... 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发展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近日,动脉智库发布了《2025医疗大模型...
食品饮料-零食行业:鸣鸣很忙(... 今天分享的是:食品饮料-零食行业:鸣鸣很忙(02143),招股说明书梳理,零食量贩龙头,引领万亿元赛...
收评:沪指震荡跌0.18%,医... 27日,两市主要股指盘中弱势下探,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一度跌约1%,全A成交额再度萎缩。 截至收盘,沪...
刚刚,备案!万亿巨头出手 【导读】泰康稳行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泰康人寿首期投资规模预计为120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
助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小微企业创新迭代快捷、市场反应敏锐、细分领域广泛,在推动科技创新、吸纳人员就业、丰富文化业态等方面发...
越跌越买!红利又被抢疯了 上周三$中证红利ETF(SH515080)$创了阶段新高后有些回调,一下子又被买疯了,这周一和这周二...
李彦宏念念不忘,百度电商重启在... 文/华尔街科技眼 Leon 临近6.18大促,各大平台、商家都开始了预热。网红罗永浩于5月23日...
特朗普:若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 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表示,加拿大非常希望成为美国“金...
煤炭板块午后逆势上行,国企红利... 5月28日,三大股指午后小幅走低,而国企红利板块逆势上涨。截至下午13:30,国企红利ETF(159...
比亚迪回应山东经销商“资金链断... 针对近期“比亚迪山东经销商济南乾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传闻,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相关人...
精致时代下,国际品牌如何赢得中... 汇聚行业论坛洞察,解读前沿报告观点,提炼关键趋势,为您呈现深度思考与精准研判。 作者|Huiyan ...
重磅!牧原递交港股IPO申请,... .................. 5月27日,牧原股份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牧原股份提到,按...
东南亚消费者为何愿为猫人买单?... 在国货出海浪潮奔涌的当下,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怀揣着“品牌全球化”的野心踏浪而行。 当多数玩家困守低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