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涨价7倍,共享单车刺伤打工人
创始人
2024-08-06 11:38:00

来源 | 首席商业评论

作者 | 宁缺

转载已获授权

犹记得,2016年的共享单车,仅需五毛钱便能轻松解锁,骑行之余,若累计里程达到5公里,更有机会抢夺红包。

而现在资本的热潮逐渐退去,曾经繁花似锦的共享单车赛道也迎来了洗牌,形成了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享单车的价格也悄然间迈上了新的台阶。

近期,成都、广州等多个城市的共享单车用户纷纷发现,骑行费用有了显著调整。收费标准由工作日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周末节假日起步费也由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后15分钟收费1元。

以具体数字为例,工作日骑行半小时的费用从2.5元上涨至3.5元,上涨40%;节假日骑行半小时的费用从2.8元上涨至3.8元,上涨了35%。

这一系列变化,也标志着共享单车行业正式步入了“十分钟时代”。实际上不止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行业也频传涨价消息,同样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与质疑。与此同时,高端餐饮市场却相继推出了降价措施。

让人不禁深思:一边降价,一边涨价,这是为何?

“单车刺客”刺伤打工人

事实上,共享单车行业的价格调整并非首次。

自2019年末,滴滴青桔就在全国范围内引领了“1.5元时代”的序幕。今年4月,以美团、哈啰及青桔再次掀起涨价潮,清明节假日期间,起步价从每15分钟1.5元悄然提升至1.8元。

回顾往昔,共享单车从最初的免费试用、充值优惠,到起步价0.5元/半小时、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再到至1.5元/15分钟、1.8元/15分钟,直到如今1.5元/10分钟,涨至1.8元/10分钟。

从最开始的单次骑行0.5元/30分钟,涨至现在的最高3.8元/30分钟,短短八年间,价格飞涨超过七倍!这飞升速度,牛了。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运营成本的不断攀升是推手之一。共享单车企业需面对车辆维护、调度、折旧等高昂成本,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这些费用更是水涨船高。

单车的高损耗率和短寿命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据哈啰出行招股书透露,其单车年折旧率高达60%以上,美团单车亦不例外,仅2023年一年,共享单车及电单车的折旧与减值就高达66.88亿元。

此外,各地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例如设置停车区、加强调度管理等,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支出。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是各企业的盈利压力:共享单车行业在初期为了占领市场,采取了低价甚至亏本运营的策略,导致企业长期亏损。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企业需要调整策略以实现盈利,涨价成为必然选择。

从各家的招股书和财报中可以看出,共享单车企业近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例如,哈啰单车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中,累计亏损近50亿元。从美团公布的包含共享单车在内的新业务业绩看,成绩也并不理想,2023年新业务板块亏损高达202亿元。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服务已经覆盖全国超过410个城市,在2023年第一季度,共享单车的注册用户数量惊人地达到了17.68亿户,平均每位用户每日骑行约2.3次。

从最初的免费试用到逐步收费,再到如今的多次涨价,这一趋势在外卖、共享充电宝乃至新兴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亦有所体现,似乎成为一种市场扩张后寻求盈利的普遍策略。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以沪漂95后小李的经历为例,他每天骑行共享单车到公司需要15分钟,但现在的费用已涨至2.5元,甚至超过了部分公交票价。小李还算了一笔账,“一天就要5元钱,一个月就要花费150,那两个月就可以买一个便宜自行车代步了。”

此外,共享单车的服务质量问题也频繁被用户诟病。从网络投诉平台的数据来看,“单车质量差”“停放点难寻”“乱扣调度费”等问题层出不穷,近六成用户反映单车损坏率高,三成用户则认为单车停放区域设置不合理。

“以前上班下班高峰期,经常扫不到车,还经常有扫到坏车,很耽误时间。”小李直言“为了省钱,他已经在考虑购买自行车。”

高端餐饮纷纷降价

有意思的是,共享经济领域纷纷提价,高呼盈利的号角的同时,餐饮行业却逆流而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降价浪潮。

近期,“太二酸菜鱼客单价跌至7年前”的话题迅速窜上热搜。九毛九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太二酸菜鱼的人均消费已回落至69元,这一数字不仅与2017年持平,更是自品牌上市以来,首次踏入60元价格区间,相比去年全年75元的客单价,降幅高达8%。

这股降价风潮并非孤例,陈记顺和、八合里牛肉火锅等知名品牌也纷纷跟进,打出“价格回归十年前”的旗号。如陈记顺和广州区域门店所有产品价格全线下调,一盘牛肉类产品降价4-10元,现售价基本为28元,蔬菜类产品则降价约4元。

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与必胜客也加入了这场价格战,前者高喊要让“价格回到2008年”,“川式小煎鸡饭”“宫保鸡丁饭”等经典产品降价幅度约19%—25%;后者推出了平价版的必胜客wow,单品基本在10-20多元之间,价格逼近萨莉亚。

作为中高端面馆的代表,和府捞面也再次宣布降价,多款产品价格下调,价格总体降幅在30%左右,还加大了30元以内产品的比重。海底捞的单人火锅品牌“小嗨火锅”推出了50元左右的单人套餐,锅底9.9元起,鸭血豆腐可以无限续;呷哺呷哺也宣布调低价格带,单人套餐价格最高下调8元,整体价格降低幅度在10%上下……

就连高端餐饮品牌也纷纷脱下“昂贵”的外衣,投身到这场性价比的较量中。人均千元的新荣记推出398元的“穷鬼套餐”,精致粤菜品牌四季渔悦推出了598双人午市套餐、高端日料店也纷纷推出了平价omakase套餐。例如298元的“单人海胆热狗omakase”,“362元的寿司八贯”……

这背后,主要是高端餐厅的日子不太好过。根据红餐大数据,作为餐饮在营总门店数全国第一的上海,截至今年7月30日,相比去年5月初,上海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厅占比从1.35%下降至0.76%,总门店数减少了1000多家。

高端咖啡同样如此,星巴克四季度财报中显示平均客单价同比下滑3%,十几块就能买一杯咖啡。此外还有TIMS咖啡、M Stand等高价格带咖啡品牌也在线上推出了降价力度足够的饮品券。

只能说,在现在的经济背景下,中产们也不敢花钱了。吴晓波频道《2023新中产白皮书》也显示,受客观大环境、自身工作和投资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交叠影响,大部分新中产对于消费的态度转向谨慎。

而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们,或主动或被迫地祭出性价比大招。

降价策略:餐饮企业的双刃剑

从宏观视角来看,全国餐饮市场依然是一片繁荣。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全国餐饮总收入达到了26243亿元,同比增长7.9%。

然而,当笔者深入探究这份繁荣背后的真相时,却发现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创纪录的“关店潮”如同寒流般侵袭着整个行业,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有超过百万家餐厅遗憾闭店,这一数字之庞大,几乎与去年全年倒闭的餐厅总数相持平,餐饮业的闭店率也因此攀升至历史新高。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降价策略成为许多餐饮企业求生的必要选择。但降价并非没有代价。部分品牌已经出现为了维持低价,不惜牺牲品质,采用偷工减料、使用过期食材或预制菜等手段,这已被消费者诟病“玩不起,就别玩”。

笔者认为,无论是共享单车价格的涨价、高端餐厅的降价、亦或是零售的“折扣店”、电商平台的“拼多多化”,这些看似各异的商业行为,都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为求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正常经营决策。

但不得不说,频繁的打折、降价与补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长远来看,价格战往往难以支撑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反而可能陷入“流血式增长”的困境。低价策略下,商家每多售出一份产品,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亏损,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限制了其在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上的投入。

正如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所言:“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得不调整价格以保持竞争力。”在这场性价比的较量中,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应战的品牌,都在这场降价浪潮中或深或浅地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这让笔者联想到近年来全球消费趋势分析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类似于美国经济学家或市场观察家所阐述的“后物质主义消费浪潮”。在这一浪潮中,随着传统增长型市场的逐渐成熟与饱和,市场竞争的重心转向了如何深挖并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求。

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展现出更加理性的消费态度,不再盲目跟风或单纯追求品牌与物质享受,而是倾向于根据自身的真实需求进行购买决策,更加追求“质价比”。

以日本社会为例,“后物质主义消费浪潮”时代催生了众多以平价、高品质为特色的品牌,如无印良品、优衣库、唐吉坷德、茑屋书店等,它们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优质的产品设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这股“平价时代”的风潮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国,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给未来的生意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聚焦大多数人的需求,提供性价比高、符合内心感性的产品与服务,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参考资料:

1、《酸菜鱼,价格回到了9年前 》棱镜

2、《共享单车又涨价了》界面新闻

3、《“共享单车又涨价”引关注,是“价格刺客”吗》澎湃新闻

Lanmeih/今日话题

对于消费降级,你的感受是?

咱们评论区聊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 5月28日,由北京商报社、《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主办的“2025深蓝媒体智库年度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
原创 A... 昨夜的美股高歌猛进,虽然这与A股的关系不大,但是美股大型科技股的上涨跟我们多少还有些关联吧,比如说看...
原创 深... 文丨詹詹 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800字) 近期,深蓝汽车可谓连遭舆论风波。...
原创 武... 武清,已经找到了楼市“甜区”。 今年以来,大打改善牌,核心地段的改善洋房掀起一股热潮。 城投春上...
重磅活动!王涵:长期视角下的经... 上证·首席讲坛”由上海证券报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共同打造,致力于搭建高端交流平台,邀请业内顶级专家...
银行行业28日主力净流出6.1... 5月28日,银行行业上涨0.28%,今日主力资金流出6.1亿元,成分股21只上涨,17只下跌。 主力...
深铁5个月四次“输血”万科近1... 金融界5月28日消息 在万科深陷债务的关键节点,已经从万科退休多年的大佬王石罕见发声,正在尝试与万科...
原创 A... 今日的A股,成交量又只有万亿成交量了,比昨日更离谱的是沪深300成交量只有1600亿,TMT赛道的成...
医疗大模型浪潮:讯飞医疗领航,... 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发展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近日,动脉智库发布了《2025医疗大模型...
食品饮料-零食行业:鸣鸣很忙(... 今天分享的是:食品饮料-零食行业:鸣鸣很忙(02143),招股说明书梳理,零食量贩龙头,引领万亿元赛...
收评:沪指震荡跌0.18%,医... 27日,两市主要股指盘中弱势下探,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一度跌约1%,全A成交额再度萎缩。 截至收盘,沪...
刚刚,备案!万亿巨头出手 【导读】泰康稳行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泰康人寿首期投资规模预计为120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
助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小微企业创新迭代快捷、市场反应敏锐、细分领域广泛,在推动科技创新、吸纳人员就业、丰富文化业态等方面发...
越跌越买!红利又被抢疯了 上周三$中证红利ETF(SH515080)$创了阶段新高后有些回调,一下子又被买疯了,这周一和这周二...
李彦宏念念不忘,百度电商重启在... 文/华尔街科技眼 Leon 临近6.18大促,各大平台、商家都开始了预热。网红罗永浩于5月23日...
特朗普:若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 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表示,加拿大非常希望成为美国“金...
煤炭板块午后逆势上行,国企红利... 5月28日,三大股指午后小幅走低,而国企红利板块逆势上涨。截至下午13:30,国企红利ETF(159...
比亚迪回应山东经销商“资金链断... 针对近期“比亚迪山东经销商济南乾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传闻,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相关人...
精致时代下,国际品牌如何赢得中... 汇聚行业论坛洞察,解读前沿报告观点,提炼关键趋势,为您呈现深度思考与精准研判。 作者|Huiyan ...
重磅!牧原递交港股IPO申请,... .................. 5月27日,牧原股份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牧原股份提到,按...
东南亚消费者为何愿为猫人买单?... 在国货出海浪潮奔涌的当下,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怀揣着“品牌全球化”的野心踏浪而行。 当多数玩家困守低价红...
又一场暴风雨来临?日本长债拍卖... 周三,投资者屏息以待日本40年期国债拍卖,因该国收益率波动持续冲击全球债券市场,全球借贷成本上周遭遇...
确认了!她接棒父亲任董事长 近日,利群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群股份”)发布公告称,现年42岁的徐瑞泽接棒父亲徐恭藻,...
液相捕获技术掀起肿瘤精准医疗革... 近年来,精准医疗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从基因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到靶向药物的精准应用,再到免...
国电南瑞跌0.58%,成交额3... 5月27日,国电南瑞跌0.58%,成交额3.53亿元,换手率0.20%,总市值1775.89亿元。 ...
阳光电源:5月27日融资买入6... 证券之星消息,5月27日,阳光电源(300274)融资买入6679.61万元,融资偿还1.06亿元,...
新易盛:5月27日融资买入5.... 证券之星消息,5月27日,新易盛(300502)融资买入5.26亿元,融资偿还6.93亿元,融资净卖...
创业板系列指数走势分化,同类规... 截至午间收盘,创业板成长指数上涨0.7%,创业板指数上涨0.02%,创业板中盘200指数下跌0.3%...
深化“医险协同”模式,泰康绿通... 在长寿时代背景下,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凸显,人们对于高品质就医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作为一家大民生工程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