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关心会议的点评,那我们就谈会议。
历届三中全会都是划时代的,历届划时代的会议都涉及到诸多主题,诸多的主题中核心只有一个。这一次的核心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
须要澄清一个分别,“以人民为中心”不等于去年温铁军提出的“人民经济”,前者是上层建筑的概念;而“人民经济”试图直接定义所有制形态,这当然不成立,其主旨是回到全民所有制时代小社会的国企构架,企业直接就是小社会,洗澡堂、理发室、老干科、幼儿园、中小学、电影院、游艺室……,包罗万象;好不好,太好了,有竞争力吗?企业就是企业,要干企业份内的事,尽心于创收纳税就是功德,其他的事交给社会和主导社会大分配的财政吧。经济学中不存在人民经济的产权形式,而回到碎片化的小社会企业只能是低效与浪费。
“以人民为中心”至少从各种发展目标看,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会有什么不同的价值取向?
今天只讲这一个问题。
首先是背景,中国经济的大趋势是增速递弱,从2012年后结束了GDP两佳数魔幻般的增长,经济周期形成了。林毅夫坚持通过投资和财政赤字的扩大阻止增速递弱,其代价太高了,耗空了国力;由于偏离了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资源调配,投资以所有制为锚定,改革开放初期开启的多元化形成了一种分离,这是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分离,很多学者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其实,是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嵌入。
这引发了两个重要的背离现象。
一是投资与效能的背离。
拉动GDP成了地方考核业绩的重要指标,重心当然是充满了形式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不是市场需求的推动,难以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出现了效率递弱。最初投3元可以强拉一元的GDP;现在要投9元,效益出不来,再继续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就必然是债务叠加,到了一定的量级,每年创造的利润扛不住债务利息,就进入了负债表衰退的大周期。
二是产能与需求的背离,
近几年政策定位了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下决心做经济转型,以投资型转消费型。为什么?从经济结构上看,还是资源错配的问题,投资与市场需求缺少密合度,没有出现凯恩斯主义试图实现的目标,带动需求与就业;居民收入的增长追不上商品供应。
这两种背离的深层问题又都集中在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我们长期存在着不平衡,中国现在出现的所有经济问题,都与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有关。长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在GDP的占比偏低,财政主导的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占比偏低。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大众的感觉,还有上升的预期;经济压力来了,收入的不平衡就会形成恶循。大众情绪立即反嗔怪,从张维为式的爱国主义转向了个人的小确幸,社会在发出信号;这就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背景,既是经济背景,也是社会背景。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核,去年上海财大的刘元春有过一个全面解读,主要是说从经济高增长转高质量,试图做一个顺接性的诠释;躲避深层的矛盾冲突;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大约都是这种泛格局,没什么意义。今年北大国发院姚洋的解读相当锋利。他认为改革开放后20年是错的。
错可以有两种:政策方向的和结构性的。
作为经济学者,我相信姚院长的重心是经济,错与不错,后20年的确在积累着深层次的矛盾,这就是在市场公平竞争上,在财政主导的社会大分配上,一直在沉淀着投资与消费在GDP占比上的结构性不平衡,对这种结构性不平衡的纠偏,用上层建筑纲领性表述,就是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对瓜从来说,这个表述很平常,但是作为纲领性的表述,很多问题要重新下定义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期待什么改变?
首先是民营企业能期待什么?
民营企业直接关系到民生,新的时代将对民生相关的行业放开准入的口子,比如通讯、石油,这对民营来说扩展了生存空间,是利好。
其次是财政将是未来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
财政在今后的二十年,大概率是向两会的精神靠前,努力实现将开支的70%用于了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定义的是方向,古人称为指,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最终解。生有涯,而指无涯。方向是面前民生,提高人民的共享机制,财政将压力加大。
财政当下的压力显而易见。清华李稻葵的数据表明,目前国企的利润已经平衡不了日益加大的债务利息。地方财收有三个来源:税收+土地出让金+融资。税收自2016年营改增后的高增长已经结束,企业已经到了利润边际,上半年的增值税已经开始下降,这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安的事,经济的好与差,绝不是GDP增速能孤立地下定义,税基与就业动摇,再加上房地产的塌陷,经济将是一个长周期。所以,方向有了,具体的困难还需要更强有力的对策。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人民”这个中心,如何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性的转变?
既然企业、财政都有压力,那么,一切问题又回到了居民收入在财政、企业、居民三方大分配中的占比,也就是说,是不是能体现出全会的新精神,不完全在经济发展,也在财政主导的社会大分配的平衡。
只要能求得平衡,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我们不需要与北欧比福利高与低,但一定要和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均衡,比各项居民收入的核心指标占比。在这种意义,能不能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方向,关键在财政。
一定要避免一个错误的解读,误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是打击资本,与共享民营的私人产权。
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资本的支持,不管是民间资本,还是私人资本。因为人民性的完满体现,还是离不开经济的高增长,一个能吸引资本的市场,才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