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7月末, 广义货币M2余额环比下降0.6%,狭义M1余额环比下降4.3%,有人说这是央行挤水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停止了手工补息。但实际上,这是家庭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压缩债务收入率的自动降低债务风险,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行为。
一般在10日左右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终于姗姗迟来。8月14日下午五点,股市收盘后,央行贴心地公布了7月份的金融数据。
2024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从6月末的305.16万亿,收缩到303.31万亿元,环比下降0.6%;同比增长6.3%,同比增速也从去年的10%以上,下滑到一季度的8%以上,从4-5月的7%以上,再下滑到6-7月的6%附近。创下最近20多年来的最低增幅。
投射企业预期的狭义货币M1余额,从上个月的66.06万亿元,萎缩4.3%至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这是自4月份以来,M1持续第4个月同比萎缩,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
M1与M2的增速剪刀差,扩大到12.9%,创下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货币被沉淀下来,没有参与货币流动。
证券时报、澎湃新闻等,将这一罕见现象,解释为金融数据“挤水分”。他们认为,过去一段时期,企业债务增长中有一部分资金存在空转,企业贷款后直接转化为存款,并没有拉动投资及作用于实体经济。在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行为规范后,存款收益和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套利空间消失,部分企业资金腾挪出来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等。他们还强调,“挤水分”促进金融总量数据更真更实。
而南方周末引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磊向的分析,认为M1增速下降,还受近期叫停银行“手工补息”等政策影响,银行派息减少,企业活期存款也在降低。
所谓手工补息,就是一些基层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揽储任务,把手工补息作为利率补贴的一种方式,进行高息揽储。
三郎认为,虽然中国的词汇异常丰富,但创造一些经济学新名词来为经济、金融数据的异常现象做注解,让投资者看到之后坠入云里雾里,其实是一种误导行为。
因为目前金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其实就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面对经济从中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并伴随着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周期中,因资产价格下行和通缩预期强烈,所采取的减少信贷需求,压缩债务收入比的自动降低债务风险,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行为。
第一, M1持续收缩的同时,M2与M1的剪刀差持续放大,数据逻辑上不支持“挤水分“的说法。
所谓挤水分,就是挤去企业债务快速增长中一部分未进入投资或经营,而是转化为存款的融资资金,这部分资金被用于存款收益的套利行为。利用债券、贷款等社会融资来套利,获取融资的利率低于存款利率是基本前提。民营企业和家庭部门不具备获取廉价社会融资的条件。只有国有企业才拥有这样的能力。
但从逻辑上看,如果银行开始挤出这部分空转的社会融资,必定表现为M2增速下降幅度大于M1。因为贷款等准货币统计在M2中。
但事实上,今年以来,M2的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8.7%回落到7月份的6.3%,但M1的同比增速,却从1月份的5.9%回落到了7月份的-6.6%,M2与M1的剪刀差,从1月份的2.8个百分点,扩大到了12.9个百分点。很显然,虽然可以从语言上将挤水分表达得头头是道,颇有道理,但金融数据逻辑上完全不支持挤水分这一说法。因为社会融资中未进入投资和经营,停留在银行存款中的钱,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这也是所有挤水分之说者,没有一个愿意用数据来验证其说法的原因。
第二、叫停手工补息导致M1总量缩小,更是无稽之谈。
的确,2024年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并要求金融机构立即开展自查,于4月底前完成整改。
按照南方周末引用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磊的说法,M1增速下降,受近期叫停银行“手工补息”等政府政策影响,银行派息减少,企业活期存款也在降低。与“挤水分“一说相同,所有谈及手工补息导致M1下降的人,也一样无法提供数据来佐证其观点。
2024年7月,M1余额从6月份的66.06万亿减少到63.23万亿,同比减少6.6%,比年初减少了6.2万亿。
由于7月份的金融数据并未公布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和定期存款余额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为77.21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9%;其中活期存款21.55万亿元,同比下降16.9%,定期存款55.66万亿元,增长了3.9%。
首先,即使银行按每年1%的手工计息向所有的企业定期存款支付揽储奖励费用,去年的手工补息金额也只有5300亿元,平均分摊到去年上半年,也只有2650亿,只有M2减少金额6.2万亿的4.3%。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用4.3%的原因来解释M1萎缩的原因,未免太过牵强附会。
其次,整治手工补息4月份就已经结束,但与4月份对比,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下降了1.5%,定期存款增加了1%。这一事实证明,企业定期存款增加,受到手工补息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第三、7月份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新增存款和新增社会融资双双下降,市场主体修复资产负债表的特征非常明显。
虽然7月份新增社会融资0.77万亿元,同比去年7月的0.53万亿元增加了0.24万亿元。但分项看,新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政府债券。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0.69万亿,同比增加0.28万亿。
从人民币贷款看,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0.26万亿元,同比下降24.8%。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净减少0.21万亿,这是继去年7月减少0.2万亿之后,住户部门在第二个7月份压缩负债。
7月份企事业单位新增人民币贷款0.13万亿元,同比下降45.3%,接近腰折。
从存款看,20多年来,人民币存款余额第一次出现净减少。7月份人民币存款余额从6月底的295.75万亿元减少到294.92万亿元,净减少0.83万亿元。
其中,住户部门存款在去年7月净减少0.81万亿元的基础上,又净减少0.33万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在去年7月净减少1.53万亿元的基础上,又净减少1.78万亿元。
毫无疑问,家庭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存贷款双双收缩,完全符合为降低债务风险的主动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行为特征。这与停止手工补息和央行挤水分,是两码事。
【作者:徐三郎】
查看原图 140K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