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2020年10月,马云在上海金融峰会上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的身份发表了一番言辞犀利的演讲,公开抨击了金融监管和银行体系。他提到,阿里巴巴已在前一晚决定了蚂蚁金服的上市定价,并对这一决定表示了极大的自豪。如果蚂蚁金服顺利上市,或将创造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马云回顾了自己在2012年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理念,指出其核心三要素为“丰富的数据、强大的风控技术、以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并强调“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管理”。
然而,马云在随后的发言中引发了更大的轰动。他直言“今天的金融行业应该抛弃当铺思维”,并指出传统银行的抵押贷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基于信用体系的创新金融服务。他认为,传统的抵押和担保模式类似当铺,这种思维方式给企业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他们为了获得贷款不得不抵押大量资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他还提到,那些拼命借贷、加杠杆的企业最终可能走向崩溃,并引用了“借10万元你怕银行,借1000万元你和银行都怕,借10亿元银行就怕你”的现象,讽刺了银行与大额贷款客户之间的不对称关系。
马云认为,未来30年,金融业若想繁荣发展,必须摆脱抵押担保的束缚,转而依靠技术驱动的信用体系。他强调,这种信用体系不能依赖熟人关系或传统IT技术,而必须以大数据为基础,才能使信用等同于财富。马云的言论大胆新颖,尤其是公开挑战传统银行体系,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导致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业务兴趣寥寥,因为这些企业可抵押的资产太少,难以满足传统银行的风控要求。然而,马云提出的信用体系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问题,蚂蚁金服在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金融创新。然而,马云的言论也触碰了传统金融业的既得利益者,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应。
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最终被搁置,这不仅是对其高风险业务模式的警示,也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一次自我审视。马云提出的改革理念虽然没有立即得到全面落实,但它推动了金融科技的思考方向,促使传统金融机构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随后的时间里,传统银行业开始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服务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在金融领域得到应用,银行业也开始探索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摆脱过去单一依赖抵押担保的业务模式。
然而,这一过程注定是漫长而复杂的。金融体系的变革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马云的观点虽然激进,但无疑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博弈也预示着未来金融行业将更加多元化与开放。
总的来说,马云的金融观虽然在短期内遭遇挫折,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和变革正在悄然推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金融行业将迎来更加丰富的创新和更加广泛的变革。这也意味着,金融从业者和监管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智慧与远见,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