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共享经济”,不要刻舟求剑。钻牛角尖提出“伪共享经济”,或者暧昧提出“泛分享经济”都不足取。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在个人、企业等主体间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协同生产和消费。因此,需要从“进行时”把握“共享经济” 、从“多维度”建设“共享经济”、从“新经济”体会“共享经济”。
不攻自破的真伪之辩——从“进行时”把握“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共享经济”,无疑是近三年来中国商业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从网约车大战,到遍及城市各个角落的共享单车,老百姓获得了方便的消费,受到了直观的观念冲击。
投资热钱的涌入、对某些传统业务的替代、对现有监管体系的挑战,也引发了对“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热潮中“去伪存真”的呼声。在“电子商务”、“大数据”、“互联网+”等的发展过程中,先期经历了类似的场面。
那些拘泥于臆想出来的判断标准,隔岸观火的指指点点,最终都在观念和实践的演进中烟消云散了。
因此,对于“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必须从长期趋势去把握,才不会刻舟求剑。
“分享经济”是Sharing Economy的中文翻译,强调“分享行为”,很多情况下“共享经济”是意思完全一致的另一种中文翻译,人们通常将二者混用,就没想把区别说清楚。
笔者认为“共享经济”更接近于Collaborative Economy要表达的意思,强调“消费及生产领域的协作”。
如此来看,“分享经济”只不过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阶段、一个子集,“共享经济”不断演进,反映着人类基本经济形态的变革。钻牛角尖提出“伪共享经济”,或者暧昧提出“泛分享经济”都不足取,跳脱当前的利益纷争,积极投身“共享经济”建设才是正途。
在人类文明史上,“分享”行为并不罕见,“分享”精神也备受推崇,但囿于范围局限、深度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并未产生革命性影响。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力“云网端”新信息基础设施,以“数据”贯通全局,依托平台输出的强大能力,大小各异、数量众多的参与者,将分布不均匀、类型多样的资源,以及时、高效、大规模的方式进行着“共享”。
与既往的“分享行为”不同,“共享经济”显示了摧枯拉朽的威力,正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显著经济力量。
大通小兑
专注服务实体商家赛道,打造一个跨业态、跨区域、跨商户、通存通兑通用积分模式一站式服务平台,助力实体零售商家降低营销成本,提升锁客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引领中国新零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