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作为服贸会活动之一,海淀区“两区”建设四周年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上半年海淀组团新设立企业1185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2.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0.3%。
两区建设以来,海淀区制定并实施了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工作方案,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包括科技应用场景、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揭榜挂帅”等,促进了大量重大项目和改革案例的落地。截至2024年6月底,已有24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部分改革措施在示范区全域推广。
“两区”建设为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今年上半年,海淀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498家,占全市30.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3家,占全市39.4%。
海淀区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潇介绍,围绕基础制度、技术平台、产业体系、科创服务和品牌活动等,海淀区持续擦亮“创新自贸”品牌,加快培育“数智自贸”品牌。“两区”精准招商推进项目集中落地,海淀区建立了部门、街镇、园区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全域协同招商网络,推动苹果广告、克诺尔轨道交通创新中心、苏伊士水务、微软红棉小冰等世界500强企业关联公司纷纷落地。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两区”重点项目427个,其中外资项目76个。
金融业在高水平发展和高标准开放方面也硕果累累。海淀区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杨颖介绍,海淀区积极引导金融业态集聚,“两区”建设以来先后引入建信消金、蚂蚁集团创新科技总部等20余家知名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落地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区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海淀区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建设,围绕文化旅游、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七大场景,积极搭建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目前已经有超6000家商户可以受理数字人民币。
作为北京市国际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海淀区还不断提升外籍游客跨境消费便利程度,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医、学”,聚焦重点领域,打造高校教育场景支付特色,支付便利化工作取得实效,全区3660家重点商户外卡POS机覆盖率由7.4%提升至96%。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海淀区将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综保区“四区”叠加政策,强化对未来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和保障作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为中国高水平开放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