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盟将推迟有关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投票,分析认为保护主义无法带来竞争力,反而会损害中欧关系。中方与欧盟多国政府进行协商,试图在立场分歧的欧盟成员国中争取到更多支持。
文章指出,欧盟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市场造成了重大实质性损害,反而以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手段阻碍了电动汽车的自由贸易。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并非来自补贴,而是由产业规模、供应链优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驱动的。
欧盟的加税政策看似是为了保护本地企业,但其实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远比表面复杂。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一开始大力支持加税政策,背后显然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汽车产业,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举措,给自己的企业争取喘息的时间。并不是所有的欧盟国家都支持这个决策,尤其是那些对电动汽车需求高涨的国家,它们认为这样的关税不仅会损害本地消费者的利益,还会进一步抬高电动汽车的价格,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在电池技术和智能网联方面也领先世界。对于美国来说,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既是为了维护自身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也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阻止中国挑战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步伐。欧盟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希望从中美竞争中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崛起会让自家汽车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今年8月,中国电动车销量破历史纪录,达到100多万辆,同比增长42%。相比之下,欧洲市场却遭遇33%的下滑,创下自去年以来的最低月度纪录。连德国这个欧洲"老大哥"都难逃颓势,销量下滑高达23%。
这种反差,无疑给欧盟当头一棒。在关税大棒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欧盟内部也开始"反水"了。西班牙首相表示要重新考虑这一对华关税政策,匈牙利和德国也均表示反对,认为这将导致贸易战,并拖慢本国的电动化进程。
中国电动汽车便宜,是因为产业规模大、供应链完善、市场竞争激烈,说白了就是物美价廉!反观欧盟,劳动力成本高,电池供应链不稳定,造出来的车自然价格高昂。欧盟不反思自己问题,反而怪中国“不公平竞争”,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更滑稽的是,欧盟内部对加税这事儿也意见不一。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之前支持加税的西班牙,现在也改口了,首相桑切斯直言“中欧不需要另一场贸易战”。
作为欧盟对华电车加税主要支持者之一,桑切斯在访华期间做出这种表态,这说明中方对欧盟的反制见效了,一些推动欧盟对华电车加税的“始作俑者”尝到了针对中国企业的后果。我们都知道,欧盟对中国电车加征高额关税,是滥施单边霸权的贸易保护,中方曾多次强调,必将采取一切合理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任何恶意对中国发起关税战的国家,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是欧洲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下手,破坏中欧贸易环境,最终只会是砸自己的饭碗。
中方的态度如此强硬,也让欧洲国家明白中方是不好惹的,中方的制裁手段已经摆在了他们面前,如果欧洲真要一条道走到黑,制裁中国电动汽车,那么中方只能在相关领域发起反击。这是欧洲自找的,不能怪中国,到时候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关税贸易战,中方也只能奉陪到底,此间产生的所有责任,由欧洲地区自己承担。中方代表1挑欧盟27个国家,丝毫不落下风,这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根本就不怕欧盟。
产业链重构的阵痛难以避免,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份额的下降,将迫使其调整出口战略,寻求新的市场和合作伙伴,欧盟也将加速扶持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区域化和本土化。
危机之中也蕴藏着机遇,面对欧盟的贸易壁垒,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应化压力为动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摆脱对价格优势的依赖,积极开拓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
说到底,这场关于电动汽车关税的争论,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较量,更是对全球治理模式的一种考验。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希望通过磋商解决问题,毕竟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计。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所言,只要双方都能展现出诚意,就能找到符合各自利益、遵循国际规则的解决方案。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面对挑战,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