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远举
10月8日,是国庆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国庆期间积攒的热烈情绪,不出意外地猛烈爆发了,开盘后,两市及北交所超5000只股票上涨,呈现出千股涨停的爆火局面。当天,两市成交额3451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格外引人注意的是,在股市大涨中,各路资本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们按捺不住,减持手中股票。9月24日至今,已有超100家公司披露减持进展或减持计划。很多股民对此表示不理解和忧虑。
股民的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票,说白了,就是为了获取收益。当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表现优异时,股东减持部分或全部持股,可以获利,锁定利润。但这不但会在技术上增加供给,降低自己股票价格,也会影响市场对公司的信心。而且,这里面往往还涉嫌一些违规的减持,损害股民利益。
针对违规、打擦边球减持的情况,2024年5月2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减持办法。
这个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督促其专注公司发展和经营、关注投资者回报水平,减少减持套利空间;另一方面,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强化穿透式监管,全面封堵可能存在的规则漏洞。
所以,当下上市公司以及股东的减持,是一个正常的公司行为,数据显示,2023年A股市场共有2208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进行了减持,减持数量超过260亿股,合计减持股票金额超过4219亿元。
其实,面对当下资本市场的局面,不管是获利回吐,还是解套离场,都是人之常情,机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高管也是人。很多人持有自家股票已经深套多年,这一点和那些深套多年的股民是一样的。
当然,上市公司股东的行为,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毕竟相比散户,机构更专业,信息上也具有优势。机构获取消息的渠道是散户无法企及的,散户知道的消息基本已经成为新闻,失去了参考价值,相关事件已经发生,机构操作基本已经完成。
资料图。图文无关。
上市公司以及股东,当然对自己家的经营业绩心中更有数。很多减持的公司,经营状况并不好。当下,虽然资本市场热情甚高,但影响中国经济的深层因素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资本市场的信心还需进一步的持续性的财政政策去逐渐改变。
不过,资本市场中,很多时候股东对市场的把握也未必都是准确的。股东减持,也并非都是“赚钱”。9月19日,东方财富公告称,公司高管程磊当天减持公司120万股,成交均价10.8元/股,减持金额达1296万元。但此后,A股开始连续大涨,截至9月30日,东方财富报收20.30元/股,大涨89%。这也意味着程磊减持后,短短7个交易日中变相“少赚”了1144.8多万收益。
股市经过节前的暴涨,也到了一些人获利回吐的时候。涨涨停停的股市,实际上从整个社会层面,释放了一些风险。今天对股市影响最大的,不是上市公司以及高管的减持,而是相关政策。
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已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严控加杠杆,严禁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这虽然是一贯底线,但强调时机却非常微妙。
另一方面,由于此前传言的财政政策力度很大,今天的资本市场预期较高,未达到预期后,必然影响市场走势。相比之下,公司减持的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