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随着欧盟成员国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投票结果出炉,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陡然紧张起来。如果在10月底之前双方的最后磋商阶段,欧方不能转变思路并管理预期,中欧之间可能会滑向一场贸易战的边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认为欧洲正在对华发起一场“经济冷战”。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循世贸组织规则,10月8日,中方依法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据环球网报道,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乔纳森·雷诺兹在工党政府组织的国际投资峰会间隙表示,英国不打算追随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因为英国企业尚未提出相关投诉、要求英方进行调查。此外,他还表示,接触是件好事,英国“需要与中国进行更多接触”。他表示,与七国集团的其他国家相比,就过去几年与北京的接触程度而言,英国是个“绝对的局外人”。他抨击前保守党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做得太少”。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如何平衡国内产业发展需求与国际合作成为摆在许多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欧洲同行们对于是否应该针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实施额外税收政策而展开激烈辩论的情况,雷诺兹认为,与其盲目跟风,不如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做出决定。他强调说:“作为贸易部长,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为英国企业提供一个充满活力且开放的海外市场。”这番话背后反映出的是对本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注以及对未来增长潜力的期待。
英国这一立场,与其自身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英国都是全球自由贸易坚定支持者,奉行开放、包容市场政策,对英国而言,保持市场开放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更符合其一贯政治理念。英国汽车产业也对政府这一决定表示支持,英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着来自欧盟竞争压力,以及脱欧带来不确定性,急需开拓新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对英国汽车制造商而言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
表面上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税的理由听起来很高大上:反对补贴。他们说,中国政府给电动汽车企业的补贴,让中国车企在价格上有了不公平的优势,这影响了欧盟企业的利益。深入分析欧盟提出的条件,其真实意图却难以掩盖。欧盟希望中方能给予一些补偿,来弥补欧洲企业在中国竞争中受到的损失,这种“自己可以做,别人就不行”的做法,暴露了欧盟在维护自身利益时的双重标准。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再次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就电动车关税问题达成协议,她开出了三个条件:索要补偿、价格承诺和对欧投资。朔尔茨的态度坚决得让人吃惊,他甚至公开表示,有17个欧盟国家不支持加税政策,这位德国掌舵人的底气从何而来。原来,德国车企和行业协会早已按捺不住,纷纷表示抗议,德国最大交通协会"全德汽车俱乐部"更是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调查显示,59%的受访德国民众愿意购买中国汽车。
德国的大众和宝马这些大牌汽车厂商,对欧盟的加税决定可是毫不客气地表示了反对。他们的担忧是,一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反而会进一步推高成本,打乱供应链,最终影响到自己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换句话说,欧盟这招看似打压中国,其实可能把自己的汽车产业推进了火坑。再看中国这边的反应,就显得老练多了。中国商务部很快就站出来表示愿意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还主动邀请欧方团队来华继续磋商。相比欧盟那边急着加税的姿态,中国这边显得更冷静。
记得20世纪初,福特汽车一出现,就像一阵旋风横扫欧洲,那些手工造车的家伙们面对这个技术革新者,也只能干瞪眼。就像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关税一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关税就成了他们的常用手段。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当新技术和新产业横扫全球时,旧有的秩序肯定会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角力。这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亮出了“高关税”的杀手锏,还打着“反补贴”的旗号,好像在试图挡住“历史的车轮”。
电动车市场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这个充满变革时代,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选择,为全球电动车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也为中英两国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中欧经济合作大趋势,中欧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德国汽车巨头中国市场巨大份额,以及中国车企欧洲投资布局,都足以说明这一点,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充满挑战国际环境中,英国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它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开放合作才是应对挑战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