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报道,美国劳工统计局于1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10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升0.2%,同比上升2.6%,较上月的2.4%有显著增长。这表明美国的通货膨胀在连续6个月的放缓之后再次急剧上升,与住房相关的通胀持续处于高位,其涨幅占月度涨幅的一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亦承认“对抗通胀的工作尚未完成”。今年美国大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国人对拜登执政期间的高通胀状况感到失望,当前的通胀率相较于他上任之时高出约20%。
据美国债务时钟网站11月15日报道,该网站实时跟踪美国财政状况,美国国债于当日史上首次超过36万亿美元。这一消息由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于11月15日进行了报道。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于8月发布的报告指出,至2027年,国债预计会达到破纪录的水平,这一数值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6%;而到2034年时,国债预计会增长至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22%的水平。
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美国存在高额财政赤字,其公共债务与GDP的比值也在增长,这一情况不仅给美国自身带来风险,也会使全球经济面临风险。
当地时间11月17日,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宣称,他期望议员们尽快通过临时举措,防止政府停摆,并且在明年1月当选总统特朗普就职之后通过全面预算案。据报道,美国国会议员面临着12月20日这一最后期限,到时候要么通过预算案,要么通过一项被称为“持续决议”的方案,以此暂时维持联邦机构的运行。倘若国会不采取行动,那么就意味着政府陷入瘫痪状态。
近年来,美国赤字呈现逐年扩大的态势。据相关预测,在2024年,美国全年收入预计为5万亿美元,而支出则预计达到6.8万亿美元。
在此情形下,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美国财政部于18日公布的数据表明,在2024年9月时,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即日本、中国和英国,其持有量出现了分化的情况:日本和中国的持有量有所减持,而英国的持有量则有所增持。
美国财政部2024年9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表明,日本在9月减持了5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持仓规模达到11233亿美元,目前仍然为美国的第一大债主。而中国方面,9月减持了26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降至7720亿美元,这是自今年6月二次加仓之后连续第三个月减持美国国债了。
中、英两国在近几年针对美债的策略有着显著差异。2021年2月时,中国持有的美债余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1.1万亿美元;而同一时期英国持有的美债数额仅为4594亿美元,双方在持仓量上差距极为明显。然而,三年多之后,双方的持仓差距已缩小到不足80亿美元。
中国在美债持仓额从1.1万亿美元减仓至7720亿美元,持仓额下降幅度达30%;英国在美债持仓额从4594亿美元加仓至7647亿美元,持仓额上涨比例为66%。两国在美债问题上呈现出这样的态势,如同“双向奔赴”一般,这使得二者持仓额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即将互换位次。
在这一关键的时刻,必须要提到的是,当地时间16日下午,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会晤,这一事件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自拜登就任总统以来,这是中美元首的第三次面对面会晤。在会晤过程中,双方就美国政府过渡期间推进对话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展开了坦诚、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沟通,这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称,当下特朗普首要解决的应是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如此一来,他就必须寻求中国与之合作,不然将无计可施。然而,特朗普如今依旧要开展贸易战,还要将关税提高60%,而美国的通货膨胀已经相当严重了。一个简单的细节便能反映出问题。以前,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吃麦当劳是无需多虑的,但现在麦当劳价格上涨了。大概在三四个月之前,一份麦当劳巨无霸套餐为15美元,如今又涨价了,现在美国的中产阶级吃一个汉堡都得斟酌一番,这表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2024年11月15日,在面临美国科技封锁压力的情况下,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密码局发布了2024年第51号公告,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且该《清单》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
商务部发言人指出,中方开展两用物项列管工作时,一直遵循合理、审慎、适度的原则。就目前而言,中方已实施管制的两用物项数量仅有700项左右,这一数量显著少于主要国家和地区。
美国于半导体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并且宣称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向中国出口半导体材料,不过如今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原因在于中国所占的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美国企业察觉到如果缺少中国市场,自身将会遭受巨额的经济损失,于是不得不请求中国对那些被列入禁令的材料予以解禁。然而中国已经将这些材料列入禁止出口的范围,这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这些材料,不会轻易对外售卖。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曾多次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请求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不过美国财政部表示对此无能为力。